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 雨生百穀,萬物生長。五月初夏,正值黃芪種植的黃金時期,在赤峯市林西縣十二吐鄉枕頭溝村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裏,種植戶正熱火朝天地放苗、耕種、施肥,一棵棵黃芪“金苗苗”栽種到地裏,散發出勃勃生機。

“看,這2100畝種的都是黃芪,根莖全是寶,6個月後就能收穫,畝產3000斤,致富增收全靠它。”林西縣十二吐鄉枕頭溝村萬畝中草藥種植基地負責人石書堯說:“黃芪投入少、風險低、回報率高,我們有信心把產業做起來,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2024年,林西縣十二吐鄉搶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機遇,把土地流轉作爲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擴大中藥材種植示範點規模,走出了“土地集中流轉+產業規模發展”的產業發展新路子,實現了“土地流轉租金+村民務工薪金”羣衆增收新模式。

中藥材規模化種植不僅能讓村民通過閒置土地流轉獲得租金,也讓不少羣衆在發展產業之餘有了務工的好去處。

“藥田裏春天栽苗施肥、夏天除草管護、秋天收割分揀,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每天150元左右,一年能掙3萬多。”枕頭溝村民朱鳳忠高興地算着自己的收入。

在蘇泗汰村黃芪初加工晾曬場,一眼望不到邊的黃芪垛散發着中藥材獨有的沁香,一捆捆打包好的黃芪等待裝車,將被送往全國各地製藥廠。

進入5月,黃芩幼苗起收也進入衝刺階段,轟鳴的機械在田間來回耕篩,種植戶緊隨其後篩選、挑揀、打捆、裝車,新鮮的黃芩幼苗將被送往各中草藥種植基地進行移栽。

“今年收成不錯,黃芩幼苗畝產能達到1200斤左右,畝收入近10000元。”算起今年收入賬,基地負責人王飛笑得合不攏嘴。

從賣秧苗到賣成品,在蘇泗汰中蒙藥材研究與產業化示範基地,中草藥種植、銷售形成以年爲週期“鏈式發展”產業模式,每年3月至5月出售秧苗,10月至11月進入成品藥材採收期。

種植基地對黃芪進行分揀、晾曬、打捆等粗加工售賣,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解決了周邊60餘戶羣衆家門口就業問題,平均每人每天都有200元以上的收入,實現了羣衆與合作社的雙增收,成爲當地羣衆的增收良“藥”。

“2024年是林西縣十二吐鄉發展中草藥產業的第三年,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中藥材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林西縣十二吐鄉黨委書記李宇楠說,林西縣十二吐鄉中草藥產業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基地化穩步推進,再到輻射帶動周邊羣衆種植,截至目前,已發展種植中草藥1.5萬畝,實現了從“土裏刨金”向“特色生金”的轉變,爲農民致富增收探索了新方向、開闢了新渠道。(蘭冬慶 王雅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