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四川日報

古藺建立起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0步入市程序

破局“農地入市” 喚醒“沉睡資源”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傑 瀘州觀察 魏傑 龍欣雨

“以前越看越着急,現在越看越歡喜。”這幾年,瀘州市古藺縣金蘭街道城北街社區17組組長劉金琴養成一個習慣,閒暇時總會到社區的舊磚廠看一看。荒廢6年多的舊磚廠土地,如今已被平整,劉金琴重新看到了希望。

去年7月18日,對於劉金琴和17組居民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以城北街社區17組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爲入市主體,舊磚廠10.22畝土地,以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給古藺縣山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交總價達293萬餘元。

這是古藺縣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也是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以來,四川省新納入試點縣(市、區)中的首宗公開拍賣成交案例,還是劉金琴和17組居民由“着急”到“歡喜”轉變的原因。

“首宗”順利成交背後,蘊含着大量探索和政策機制。作爲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備受關注。哪些土地可以入市?誰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主體?土地怎麼入市?農民利益如何保障?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古藺積極探索。

“古藺緊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按照‘不能通過農用地轉爲新增建設用地入市’‘不能把宅基地納入入市範圍’的要求,全域調查分析,摸清資源家底。”

古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遊飛表示,通過對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多輪次清查,綜合考慮地塊利用現狀、面積、區位、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因素,全縣符合入市政策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包括增減掛鉤備案建新區地塊和“二調”“三調”均爲建設用地地塊兩個部分,共計面積有2717.72畝。

遊飛介紹,古藺探索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爲入市主體,同時將入市涉及的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全程公開,建立起“提出入市申請—出具規劃條件—編制入市方案—開展民主決策—進行入市覈對—組織入市交易—交易成交確認—簽訂書面合同—繳納出讓價款—辦理不動產登記”10步入市程序,保證農民集體看得懂、入市主體易操作、交易平臺能執行。“舊磚廠出讓前,通過召開民主大會,家家戶戶簽字同意,我作爲集體經濟組織法人代表,簽了出讓合同。”劉金琴說。

古藺探索實行“規範存量土地使用權收回補償、創造優先擇業機會、建立稅收反哺機制”,增強農民權益保障。“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之一是讓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讓他們成爲土地的主人,激發管理、經營土地的熱情。”金蘭街道黨工委書記熊霞算了一筆收益賬:舊磚廠293萬餘元的成交總價,除去入市成本、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及相關稅費後,剩下的150萬餘元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納入農村集體資產統一管理,並從中提取40%作爲村、社集體經濟組織壯大發展基金,主要用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以及農村生產設施改造、新農村建設與管理等支出,剩餘60%,用於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紅。

“就全縣總體情況來看,古藺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總量多,但佈局分散、區位較差、單宗面積較小,造成長期閒置。”古藺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對於喚醒農村沉睡的土地資產、增加集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古藺已累計入市6宗地塊,面積69.89畝,成交價款合計2270餘萬元。日前,古藺縣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入選全國2023年度典型示範案例,系全省唯一。

這些天,龍山鎮順和村黨總支書記王傑有些忙,全縣入市的6宗地塊中,就有3宗在順和村。“31.85畝,成交總價達482萬餘元。”站在場平好的地塊上,王傑說,目前設計招標已完成,未來這裏將建設康養中心、衛生院和民宿酒店。這意味着,古藺縣將置換出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投放到公共領域和社會保障領域,正式向養老、文旅等公共用途延伸拓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