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甘南日報

2023年接待觀衆12.9億人次

中國的博物館更有“範兒”

5月18日,觀衆在河南省洛陽市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施雨岑

什麼樣的地方,能一年吸引12.9億人次前來“打卡”?國家文物局18日發佈的最新數據,爲我們揭曉了這個答案:博物館。據統計,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衆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6000多家博物館各現特色。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走過百餘年發展歷程,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守望傳統、擁抱

未來。

它們更“火”

“沒想到去博物館也要拼網速!”這是一位網友“五一”前夕蹲守湖南省博物館官網預約的感嘆。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博物館接待了觀衆5054萬人次。

博物館展覽供給不斷增加,文化瑰寶星光熠熠。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面具、良渚博物院的玉琮、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吸引不少觀衆“爲一館,奔赴一座城”。

考古夏令營、文博大講堂、實踐體驗課,爲青少年打開一扇通往歷史和世界之門;紅色文物訴說革命先輩的故事和信仰,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博物館“熱”帶動文博話題“火”了起來,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國家寶藏》,文博元素在熒幕上的呈現越發多樣,討論熱度越來越高。

它們更“活”

今天,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陸續“活”了起來。

逛累了嗎?那就來體驗考古。

今年“五一”,河南殷墟考古文旅小鎮“上新”考古科學體驗館,主打一個沉浸式,吸引諸多遊客進館探險、挖寶。

從“走馬觀花”到數字化觀展,再到如今的沉浸式體驗,科技加持下,博物館帶來的參與感不斷增加。

只看文物不滿足?數字技術的應用,讓人們更直觀觸及歷史。

5月17日,利用AI繪畫、大模型等相關技術,有“東方睡美人”之稱的漢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數字人,展現在世人面前,2000餘年前的時代片段躍動起來。

故宮、殷墟、三星堆……博物館紛紛通過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也讓厚重的歷史文化更有觸及感。

逛完博物館帶點啥?文創產品花樣翻新,每一樣都“長在審美點”。

“馬踏飛燕”玩偶走“醜萌風”,《故宮日曆》開啓新年風景,各色文創雪糕有“顏值”又美味……博物館裏的文創店,成爲博物館之行的熱門“打卡點”。

它們更有“範兒”

考古研究不斷深入、布展更加精美、展覽講解有深度又有溫度……博物館“專業範兒”十足。

“來國博,看中國。你看見的,是歷史之中國、發展之中國、開放之中國、未來之中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介紹文案中,有這樣一段敘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國範兒”,在國博窺見脈絡。

6000多家博物館,如同一個個片段與區塊,拼出泱泱華夏的時空版圖,展現文化獨特魅力。跨越山海與時光的對話,不止於此。“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展、犍陀羅藝術展等走進故宮,與古老宮殿碰撞出交流火花;荊州博物館37件(套)戰國時期的文物正赴美“出差”,上海博物館舉辦“百物看中國”系列文物藝術出境大展,博物館也越來越有“國際範兒”。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讓我們從博物館出發,以史鑑今,共賞文明之美。

(據新華社西安5月18日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