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完成領導班子過渡,提出“新三年”戰略規劃後,青島銀行的經營業績、資產擴張、信貸質量等都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2024年一季報顯示,青島銀行一季度實現了36.89億元的營收和10.81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9.28%、18.74%,資產總額也達到6230.71億元,較年初增長2.48%。

5月9日,青島銀行召開分析師會議,在會議中表示2024年將繼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並持續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預計2024年的資產質量將保持穩健趨勢。截至今年1季度,青島銀行的不良率爲1.18%,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但這並無法代表該行在風險管理上具備較高的水平。事實上,不管是從青島銀行的貸款投放傾向還是從業務合規水平來看,該行的風控管理都仍需提升。

對公貸款大增,對公存款增幅不匹配

青島銀行資產投放最多的兩個板塊分別是客戶貸款和金融投資。從資產負債表變動來看,在今年一季度,該行加大了信貸投放力度,壓縮了金融資產規模。截至一季度末,青島銀行的貸款餘額爲3095.4億元,較年初增加了5.65%,高於整體資產規模增速;而金融投資資產餘額則同比減少了0.22%,爲2253.05億元。

按客戶類型來看,青島銀行的貸款以公司貸款爲主,公司貸款在該行總貸款中佔比約77%。截至一季度末,該行的公司貸款規模較年初增加了7.72%,領先總貸款增幅,反觀個人貸款餘額,反而較年初縮減了0.15%。近幾年,青島銀行一直在加大對公投放力度,2019年末,該行的對公貸款佔比還只有62%,短短4年便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

對公貸款規模提升的同時,青島銀行的對公存款規模卻跟不上對公貸款的擴張速度。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該行的公司存款餘額爲1932.66億元,較年初減少了2.01%,也拖累了整體的存款增長,一季度該行存款增速只有1.18%。

縱向對比,可以發現青島銀行的對公存款增速一直起伏不定,2019年-2023年的年內規模增速依次爲2.91%、-2.11%、10.6%、-4.56%、1.86%;而對公貸款的增速則分別爲2.91%、2.29%、7.96%、15.57%、16.41%,2022年開始擴張速度明顯加快,對公貸款增幅明顯加快的這兩年,公司存款規模卻不是負增長就是不足2%的微增。

對公存貸款之間如此巨大的差距,很大程度反映出青島銀行的貸款派生存款能力較弱,貸款客戶賬面現金流不太充裕;同時青島銀行可能也存在對公服務能力不足,無法吸引優質客戶在該行開立公司賬戶的情況。

加上在減費讓利的行業大背景,青島銀行2023年的對公貸款利率依然高達5%,只同比下降了0.04個百分點,遠小於個貸利率降幅,以及該行2023年報指出“新增公司貸款客戶大幅增長,其中貸款3000萬以下客戶佔比超90%”,似乎都可以印證青島銀行加大了對中小微企業或信貸資質較差企業的貸款投放,這類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偏弱,易受到不利環境的衝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青島銀行的未來信貸質量下行風險。

業務合規性不足,區域信用風險暴露

從不良指標數據來看,青島銀行的資產質量保持在較優水平。但2023年10月,青島銀行從2023年度商業銀行穩健發展能力“陀螺”評價榜單前十掉至19名,其中,該行與資產質量息息相關的風險管控能力得分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區域信用風險的暴露和頻繁因信貸業務違規收到的罰單,都是青島銀行風險管控能力待提升的表現。

由於青島銀行的貸款投放全部集中在山東省內,故該行的公司貸款行業分佈也與山東省的GDP結構較爲相近。山東省是我國製造業大省,製造業曾是青島銀行的第一大公司貸款行業,2018年末在該行總貸款中佔比14.88%。

但近幾年,山東省內部分製造業企業因爲信用風險因結構失衡、產能過剩等經濟問題,區域信用風險集中暴露,青島銀行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一度飆升至8.81%。隨着製造業風險暴露,青島銀行一面逐年壓縮製造業貸款規模,一面加大不良壓降力度,但截至2023年末,該行的製造業貸款餘額爲278.2億元,仍佔總貸款的9.27%,且最大單一貸款客戶和第四大單一貸款客戶都屬於製造業。同時,製造業的不良率也還有3.28%,是不良率第二高的行業。存量不良尚未出清,行業信貸風險仍在釋放中,這對青島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提出更多要求。

而在信貸業務領域的頻繁違規操作,也在某種程度上增添了該行的信貸風險。2024年以來,青島銀行一共收到了6張罰單,其中有4張罰單都針對的信貸業務違規。違規行爲包括“向資本金不足的企業發放固定資產貸款”“個人經營貸三查不嚴導致貸款資金被挪用”“信用卡中心違規經營”“向不符合借款條件的人發放貸款”“貸後管理不到位”等。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到2023年,青島銀行收到罰單的原因還有“向小微企業收取銀行承兌匯票敞口承諾費”“互聯網貸款信息誇大營銷”“對公貸款資金被挪用”“繞道債權融資計劃爲房地產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融資”等,涉及經營貸、小微企業貸、信用卡等多個業務板塊。

青島銀行屢次因這些業務違規收到罰單,側面反映出青島銀行在追求業績和規模增長的同時,或出於對潛在信貸風險的防範與識別不足,在合規審查方面出現較大的疏忽。這種疏忽短期內並不會拖後腿,反而還可能會推動某部分業務收入提升或規模增長,但也會給青島銀行埋下資產質量下行的風險,另一方面,長期的合規性不足損害銀行聲譽,降低客戶信任,對該行的業務拓展也會造成一定阻礙。

推進全面風險管理並不是空喊口號,對於現階段的青島銀行來說,除了要強化對外風險防控,對內完善內控管理制度,提高業務合規性同樣重要。只有補好內控“裏子”,才能走得更穩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