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上海大學生志願者通過視頻直播授課,把優質教育資源鏈接到師資不足的偏遠地區

穿越山海,“希望網校”播撒希望的種子

吳越

“希望網校”把上海的優質教育資源鏈接雲南、安徽共計37所小學,每週平均開設網課超過100節。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吳越

從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縣政府出發,沿着蜿蜒的山路開車約兩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大橋鄉水磨小學。這所地處海拔2500米大山深處的小學,涵蓋1—6年級共6個班,服務着周邊十餘個自然村落的孩子,師資力量極其有限。

距其900公里的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大興鄉,尖山完小和河外完小是位於中緬邊境的兩所小學,漢族學生和部分緬甸籍學生共同在那裏學習。同樣因爲缺乏師資,學校長期開不出英語課。直到一根網線的開通架起了橋樑,將偏遠山區的孩子們與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海高校大學生志願者連接起來。

5年前,在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的指導下,上海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上海市大華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希望網校”項目,利用互聯網平臺打破地域限制,通過視頻直播授課的形式,把上海的優質教育資源鏈接到上海對口合作地區和革命老區師資力量不足的希望小學、鄉村小學,幫助提升當地學校的教學水平。

幾年來,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的約150名大學生志願者前赴後繼,踊躍承擔起教學任務,讓“希望網校”逐漸開出了英語、美術、音樂、朗誦、科普、法治6門課程。眼下,“希望網校”項目網絡進一步擴大,覆蓋了雲南7個州市和安徽六安7個區縣共計37所小學,受益學生達5000人次,每週平均開設網課超過100節,逐漸成爲新時代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大思政課。公益的力量正穿越山海,播撒新時代希望的種子。

幾乎“掀翻屋頂”的熱情

“眼看着大城市裏的孩子早早地接觸到英語,並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瞭解外國文化、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我不禁想到另一羣孩子——在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大興鄉,有這樣一羣學生,他們學校的條件相對落後。對他們來說,學英語一度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有專門的英語老師來教課,着實是件新鮮事……”

這是“00後”鄧雯鈺寫在支教心得中的一段話。她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翻譯專業的學生,也是“希望網校”項目的志願者,從2021年底起擔任大興鄉中心完小几十名孩子的英語老師。以往,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全縣89所小學幾乎都沒有英語老師,很多學生進入初中後纔開始接觸英語學習。2021年上海高校大學生志願者團隊的組建,讓這樣的情況得到了改善。

儘管此前有做家教的經歷,但真正系統性地教學,對鄧雯鈺而言還是頭一回。也正因此,第一次隔着屏幕問出“想不想學習這門新科目”時,她的內心是忐忑的。孩子們率直的回答瞬間給了她信心。“當時,近30名同學齊聲喊出了一個字,‘想’!聲音整齊洪亮,幾乎要‘掀翻屋頂’。”鄧雯鈺回憶。

教音樂的周雨佳早早地感受過孩子們火一般的熱情,以及對知識的渴求。高中階段,她曾參與過共青團普陀區委組織的學生骨幹培訓,前往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結對幫困。“那時當地學校便告訴我們,因爲缺乏專業教師,許多小朋友在小學階段除了語文、數學外只能上體育課,接觸不到音樂和美術。當我們講起這些,孩子們的眼裏滿是渴望。我從小學習鋼琴,後來加入了合唱團,學習聲樂,一直希望能學以致用,爲有需要的人貢獻一份力量。”周雨佳說。

2022年9月,考入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的第一個月,周雨佳意識到機會來了。當時學院發出“希望網校”志願者招募信息,一看服務地區是雲南,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自此,她便成了曲靖市會澤縣水磨小學的線上音樂老師,負責孩子們的音樂學習和音樂社團課。

讓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儘管當地的孩子學習熱情高漲,但他們普遍基礎薄弱,加上每週只有一到兩次的固定直播教學時間,對志願者的教學提出了不小的挑戰。爲了琢磨出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志願者們使出渾身解數,有的提前自學兒童心理學,有的不斷調整語言表達和溝通方式,個個都打磨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案,並持續更新着教案的版本和各項細節。

因爲此前沒上過英語課,孩子們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鄧雯鈺覺得,從一開始就進入枯燥的教學,強調背誦與記憶,難免會讓他們產生畏難情緒,不如先拉近與孩子們的關係,引導他們理解語言學習與生活的關聯。第一節課上,她便提出了問題:我們爲什麼要學習英語?

“兩年多前聽到這個問題,他們面面相覷,有人慾言又止,有人臉上甚至浮現了些許憂慮。當時我恨不得飛過去抱抱可愛的他們,在廣博的知識面前,謙虛是多麼難得的品質!”那時,鄧雯鈺用耐心與包容給孩子們喫了顆定心丸,告訴他們雖然學科的門道多,但萬事開頭難,不用太緊張。

她講起了自己對於英語學科的理解和學習英語的經歷。一節課很快過去,隨後是兩節三節四節……課上,她從school(學校)講到home(家),鼓勵孩子們將學習融入生活點滴,培養大家日常用英語互相打招呼的習慣。

周雨佳也不願讓音樂課變成乏味的樂理學習。“藉助互動遊戲,孩子們可以用更有趣味的方式學習音符、節拍、發聲方式。”爲此,她收集了許多正能量的兒童歌曲,並根據每首歌的特點編好節拍動作,引導大家一邊唱一邊拍手、拍桌子“接力”,讓原本沉悶的課堂充滿律動和歡聲笑語。

志願者的用心用情,催生了課堂上的變化。不久前的母親節,周雨佳突發奇想,提前幾天利用課間10分鐘教了孩子們一段手勢舞,讓大家回家後邊唱邊舞爲母親送上祝福。她說:“我本來還擔心他們是否能學會,沒想到一個個都學得特別快。”令鄧雯鈺欣慰的是,課堂上有越來越多的同學願意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了。“舉手,代表着他們的思考與投入,哪怕一時回答不上來、回答錯誤也沒關係,正好能讓我藉此機會重新講解一遍,方便全班同學一起查漏補缺、改正不足。”

“我最喜歡什麼樣的老師,就去努力成爲那樣的老師,儘可能讓課堂成爲同學們暢所欲言、探索新知認識世界的平臺。”鄧雯鈺說。

跳出“屏幕”走向現實

隔着屏幕交流得再多,也難免會有不真實感,爲了讓老師與孩子們現場互動、增進情感,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希望網校”項目在大華公益基金會的提倡和資助下,開啓了“讓網課老師實地支教一次”的行動。

此刻,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研三學生鍾鑫正在上海的一所中學實習,空閒時,她還時不時想起去年4月在雲南度過的難忘的一週。儘管路途輾轉,但真的見到平時教的學生,她還是覺得再遠也值得。“那裏日照強,空氣好,各種花開得燦爛而熱烈,就像孩子們一樣,天然淳樸。”

去之前,支教團準備了許多油畫棒、毛筆、顏料,一到學校上課,鍾鑫便帶着孩子們用這些新奇的工具“畫出心中所想”。她覺得,學習美術並不是爲了“畫出標準的圓”,而是發揮想象與創意來感知美、表達美。有了手把手指導孩子們的機會,她帶着大家用油畫棒畫創意棒棒糖,用毛筆畫簡單的荷花荷葉,開動腦筋創新青花瓷紋飾圖案。“有的同學把喜歡的籃球、奧特曼、恐龍等元素運用在畫中,雖然筆觸稚嫩,但個性十足。看着這樣的畫,就好像走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實地支教,讓鄧雯鈺有機會分別與班裏的“模範學生”與“皮大王”促膝長談。小熊同學是她所教班級的班長,“小小的身體裏藏着大大的能量”,他是課堂上的“氣氛組組長”,總能在冷場時幫助老師調動課堂氣氛。前往他家家訪後,鄧雯鈺發覺這個孩子身上的優點還有很多。“相比很多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小熊是幸運的,父母都在身邊。他本人也很爭氣,學習名列前茅,謙虛好學,生活上勤儉節約。”當着小熊家人的面,鄧雯鈺“狠狠表揚”了他,鼓勵他再接再厲。

見到兩個“皮大王”,鄧雯鈺也沒有板着臉,而是耐心地詢問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問題。“面對面時,他們並沒有之前表現出的拘謹,對老師還是很尊敬。其實他們都是積極向上的男孩子,只是到了叛逆期,有點跩跩的。”此後,兩個孩子的課堂紀律有了明顯改善。鄧雯鈺說,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多一點關心關愛、多一點尊重理解,老師眼中的真摯,他們能讀懂。

“希望之旅”仍在繼續

“希望網校”爲孩子們帶去希望,也潛移默化地改變着參與項目服務的志願者。

很快,鍾鑫就要正式步入工作崗位成爲一名人民教師,一年的志願服務讓她對“爲人師者”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大四的鄧雯鈺已經收到了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即將赴美攻讀英語教育。她說:“去了美國只要時間安排得過來,我還想繼續帶課,希望一路護送這批孩子順利小學畢業。”

周雨佳也迅速成長起來,大三起擔任學院“希望網校”音樂學科項目負責人,向同學們分享支教經歷,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報名參與。今年,她還與其他幾位志願者一起參與了學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鄉村希望小學美育教育幫扶背景下音樂學科課程創編》爲題,探索特色課程編創與教材研發。

“我們希望以長效化、精細化爲目標,創編更具創新性、實用性、針對性、趣味性的特色音樂課程體系,爲‘雲支教’帶來可複製、可持續、創造性強的課程系統,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流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利於教學更系統、連貫地開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周雨佳說。

眼下,“希望網校”的“希望之旅”仍在繼續,還有更多動人的故事等待被書寫。上海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爲“互聯網+公益”的品牌項目,“希望網校”將持續發揮希望工程助學育人的功能,弘揚志願服務精神,推動城市與鄉村青少年“雙向奔赴”。今後,“希望網校”將繼續紮根教學一線,努力拓寬項目覆蓋面,依託上海高校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具有“希望網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同時通過實地支教、革命老區師生看上海等形式豐富的項目,托起希望小學、鄉村小學孩子們更美好的童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