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红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近日,财政部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其中,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半年付息一次,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和3次,时间从5月至11月。17日上午,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首发。

中国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均发行过不计入财政赤字的特别国债。此次是中国第四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根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发行的特别国债略有不同的是,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为常态化发行,除今年已确定的1万亿以外,年内及未来几年仍会视发展需求及发行效果适时启动。

特别国债的“特别之处”

所谓“特别”,体现在资金用途上——是为服务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而发行的国债,资金需要专款专用。与普通国债相比,特别国债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其发行不影响赤字规模和赤字率。不过,特别国债仍属于政府债务,需按照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列入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在今年预算赤字率安排3%左右的情况下,发行万亿特别国债成为积极财政的重要发力点,既考虑到经济发展需求又兼顾财政的可持续性,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来调控发债的节奏与进度,对调控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大的灵活性。

不止如此,当前发行特别国债,还有两个便利条件:第一,发行国债的空间非常充足。中国的中央政府债务占GDP比率低于30%,远低于美国的超过100%,日本的超过200%;第二,发行国债的成本相对较低。当前,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3%左右,远低于美国的4.5%上下。

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支持芯片等关键领域

在支持领域方面,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芯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发展,这些领域资金需求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更需要特别国债的资金支持。

此外,还涉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等重点任务,这方面的投资建设周期长、需求巨大,而现有资金渠道又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发行特别国债正当其时,所筹集的财政资金不仅规模更大,而且期限拉长也有利于匹配重大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同时,超长期还摊薄了国债的付息压力。

另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是,资金的投放位置和使用效率,这是关键所在,以及地方是否具有项目抓手。

也因此,在选择重点项目和工程时必须确保具备高质量要素。需要从民众需求、效益、环保等多个方面全面考量项目,加强前期论证和测算,严格控制项目风险,避免重复建设、低质量工程及形象工程等问题,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关键领域。同时,要强化各部门间项目建设的配合与协调。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需要多部门合作,应提升流程中的业务运行效率,避免流程性工作冗长,从而使项目建设的效率和收益最大化。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短期来看,在当前经济环境整体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可以有效地刺激总需求,拉动投资和消费,从而提振经济大盘,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响应。

从长期看,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聚焦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的合理投入,有助于更好地优化供给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助于优化国债和地方债的结构。目前,中国政府债务中,成本低、期限长的中央政府债务仅占五分之一,而成本高、期限短的地方政府债务占到五分之四。因此,通过发行更低成本、更长期限的特别国债来置换掉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政府债务,不仅形成了优质资产,还避免了地方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对于债券市场来说,中国债券市场供给期限整体偏短,发行超长期品种也可以平衡债券市场的期限结构。

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会引发通胀问题

理论上的发债放水,会导致经济的通胀,但实际上,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最突出矛盾依然是总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因此,需要更多刺激政策,去激发经济的活力。

虽然1万亿国债规模较大,但与市场货币总量相比,1万亿的资金并不多,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再加上,1万亿资金并不是一次性投放,而是分批次发行投放市场,这样对价格指数的影响有限,不会形成所谓的通胀危机。相反,1万亿还略显不足,要知道,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都是以百亿、千亿计算,重大项目建设尤胜之,后续的发行计划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更何况,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多是“类通缩”压力。2024年4月,CPI同比增速仅为0.3%,PPI同比下降2.5%,连续18个月负增长。因此,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可能会刺激CPI回暖,但不会引发通胀,这一政策更多释放的是财政政策将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的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投资者和民众的市场预期。

编审:唐华 蒋新宇 张艳玲【责任编辑:蒋新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