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和小学的课本中,我们不难降到越王勾践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认识的勾践是一位能忍受屈辱,沉着镇定,最终一举拿下战争胜利的皇上,他出众的忍耐力和领导才能在此后数百年都无人能及,可是他在解决士兵的生理问题上,做法却令人毛骨悚然。

古代的军队讲究制衡运作,身为皇上不仅要选出优秀的将领,还要凝聚军心,制定规范的秩序和行为准则。

因此在军队里,纪律就是最重要的,违背军纪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但是对于一些生理上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算是皇上也有头疼的时候。

要知道,想要军队的战斗实力高,士兵就必须选择青壮年,可这些男子常年远离家乡,不近女色,如果长期压制他们的欲望,不仅对战争无益,甚至还会使军心涣散,进而让整个军队受到危害。

先前就有士兵因为长期压抑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出现强抢民女,祸乱百姓的情况,这也使百姓对于这些胜战而归的人非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充斥着恐惧与厌恶。

为了让军队能够俘获民心,也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和利益。军队的管理者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其中最为经典也是沿用时间最长的还要数勾践的卒妻制。

卒妻制的制定和沿用

据史书上记载,勾践会在每次出兵之前,把城内的寡妇聚集到军营当中,供长期不近女色的士兵享用,以此来缓解士兵的生理需求,重振士气。虽然做法阴毒,但军队的实力的确有了显著的提升。

由于勾践的方法确实有些见不得光,所以在记载的时候大多都是以隐晦的词语简要略过,而这项违背女性权益的惨绝人寰的卒妻制也因此在历史上流传开来。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则将这套卒妻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化处理,相较于勾践选择寡妇作为士兵消遣的工具,汉武帝选择将重罪之人的妻子和女儿交给军营,这些不幸之人必须严格遵从军队的指令,不能有任何反抗的心思,不然就会引起杀身之祸。

汉代的将士李陵心中对这卒妻制极为烟雾,他是军中无女的坚决拥护者,在他的心里军队应该是男人的天下,不能被这些女人指染。因此在出征之前,李陵便下令将军营中所有的卒妻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没想到,他们第二天不仅打了胜仗,而且胜得十分光彩。这也让李陵更加坚信,所谓的卒妻制都是无稽之谈,不仅对军队无益还会损伤士兵的阳气,从而大大削减实力。

可令李陵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战争中士兵的气势越发衰弱,军心的动摇也让他们打了好几场败仗,李陵甚至一度认为是军营中有人私藏卒妻才导致战争的失败,可李陵几经搜查都没有结果。

很显然,李陵并没有把战争的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指挥失误和军心的涣散,而是认为是小小的女子导致,后来的几代皇上也因此再无废除卒妻制想法,而一直沿用。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队中卒妻制仍时常发生,到了唐朝,岑参一首关于卒妻的《玉门关盖将军歌》,不仅把这野蛮且残忍的制度描绘得十分浪漫,还让当时的百姓一度认为卒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但其实,卒妻制还是和过去一样,把女性放在军营中让士兵们肆意摆布,毫无尊严可言,而且在唐朝卒妻的选择仍是犯人和俘虏的妻子和女儿,到了宋元年间才有了小幅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也为后来卒妻制的废除和泯灭,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卒妻制的废除

一直到朱元璋时期,因为卒妻制的行为太过僭越,已经严重引起了当时百姓的不满和厌恶,为了重新归拢民心,稳定自己的地位,朱元璋下旨废除卒妻制,这也让当时的女性有了喘息的机会,不再整日心慌意乱。

自此,由勾践创立的卒妻制被废除,并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中,后来的王侯将相也不再提这一制度。朱元璋看似只是废除了一个小小的制度,实际上却是挽救了无数女性,让她们更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不必再在军营中苦苦挣扎。

结语

卒妻制的出现不难看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印刻的人们的脑海中,所有人都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经地义,女人就是应该为男人服务的,就应该乖乖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孕育后代。这才让他们做出通过牺牲女性来增强军队实力,提高士气的荒谬举动。

这些被当作卒妻的女性,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清白和尊严,甚至连自己的生死都无法掌控,就像一只放在菜板上的鱼儿,任人宰割。这一残忍制度给封建王朝的多少女性带来了悲惨命运。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进化,现在的人们都推崇人人平等,再也不会有卒妻制这样残害女性的制度出现为祸人间,毕竟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自己的权力,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控自己的生死,不应该被这些封建制度束缚,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