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上接1版)

“想升级一下店面,但是钱不够。”尚玲玲告诉记者,“要不是中国银行的人上门介绍,我都没想过开个小店也可以从银行贷款。”

让尚玲玲没想到的是,不需要任何抵押物就能从银行贷到20万元,更让她没想到的是,成本还不高。

“年利率3.45%,而且按日计息、随借随还,很适合我们这样的个体户。”尚玲玲说,现在店铺装修一新,还新增了包厢,“生意越来越好哩。”

普惠金融“可获得”,还要“用得起”。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4.3%,较2023年下降0.33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2.64个百分点。

通过科技赋能、减费让利等方式,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徽商银行副行长徐广诚介绍,截至2023年末,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05.2亿元,支持经营主体21万户,贷款平均利率三年下降近200个基点(BP)。

“近年来,我们主动减费让利,除贷款利息外,不收取任何费用,线上业务新客户在原定价利率模型基础上平均下调30个BP,每年为小微企业减费让利超过5亿元,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徐广诚表示,同时在资源配置、风险容忍、尽职免责等方面,实行小微企业差异化政策。

“截至2023年末,我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798.39亿元,本年净增178.59亿元;有贷款余额户数15.09万户,户数较年初增长2.07万户。本年发放贷款利率4.62%,较2022年下降48BP。”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出台系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激励政策,支持安徽普惠小微企业发展。

部分银行人士在采访中指出,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用款需求和特点,紧密贴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意圈和生活圈等服务场景,优化信贷产品,把“惠”字做实。

让钱用在刀刃上

保量、稳价、优结构——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明确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三大目标。

保量、稳价的同时,还要优化信贷结构。

《通知》要求增强对小微企业法人服务能力,加大首贷、续贷投放,积极开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推广随借随还的循环贷模式;突出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和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外贸、消费等领域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保障,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脱贫人口等群体信贷投入。

“科创企业有技术创新,有核心专利,但是缺乏固定资产,抵押难、融资难。”安徽联鹏瓶盖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大建的话,道出了不少科技型企业融资“痛点”。

安徽联鹏瓶盖包装有限公司专营瓶盖设计、生产及销售,拥有瓶盖喷码、瓶盖抛光等42项专利。近年来,国内包装容器市场不断换挡升级,行业发展快速,该公司订单量不断增加,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农业银行亳州分行普惠金融党员先锋队现场走访、了解公司情况之后,推荐了科创企业专属产品‘科技e贷’,同时通过担保方式综合提高信贷额度,为我们发放500万元贷款。”赵大建说。

有限的信贷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安徽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为5810.07亿元,同比增长43.0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54个百分点。

从一场场银企对接会,到线上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从流动党员先锋队,到走村串户的信贷员;从“科技e贷”“徽茶贷”等创新产品争相涌现,到“秒批、秒贷”的线上小额信贷触手可及,一幅幅生动场景见证着普惠金融服务百姓民生的温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一级巡视员袁成刚表示,要牢牢把握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千万工程、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等重点领域和秸秆变肉、肉牛振兴等重要产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经营主体,持续开展送金融服务进园区、进社区、进乡镇、进商圈、进学校等活动,让惠企政策触达更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当然是一种市场化的金融服务。

但其内在的公益属性,更需要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强化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的结合,以此持续推动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在“普”和“惠”上的持续扩展上,能让广大经营主体和社会各方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