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夏曉倫、許維娜)打好商品住房項目保交房攻堅戰、全力推動落實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支持房地產金融舉措“四連發”……5月17日,房地產重磅政策齊發,引發市場關注。

商品住房項目保交房攻堅戰的意義是什麼?將發揮哪些作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部副研究員徐勤賢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保交房的配套政策角度來看,一方面確保了購房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另一方面滿足了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和項目的合理融資需求。

具體來說,從需求端來看,“保交付”政策加強了購房者對預售商品房的信心與信任。這不僅意味着購房人可以按時收到自己購買的全新商品住宅,還包括了生活必需的水電燃氣等設施的完備接入,確保住宅功能齊全,可立即入住或進行裝修後入住,實現了購房者對未來生活規劃的期望。通過這種信心的穩固,能夠有效地激活一部分潛在住房需求。

從供給端來看,相應政策起到了激活的作用。一是配套政策增強了房地產企業的交付力,幫助部分中小房企渡過難關。二是有助於避免爛尾樓,有效穩定了住房供給,促進行業穩健發展。

如何看待此次房地產政策“組合拳”?徐勤賢表示,從全國範圍來看,鑑於政策的廣泛影響和城市情況的複雜,其效果的顯現需要時間來評估和觀察。

她進一步闡釋,一方面,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購房需求有望得到釋放。然而,由於多數消費者受到“買漲不買跌”心理或對未來預期不強的影響,他們可能會保持理性的觀望態度。另一方面,部分熱點城市的住房銷售增長可能會顯現成效,例如杭州的二手房成交量就顯示出了回升的趨勢。

存量商品房“去庫存”同樣備受關注。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爲樓市定調,防範化解房地產風險仍是重點,同時會議首次提出“要結合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的新變化、人民羣衆對優質住房的新期待,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記者梳理發現,4月底以來,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樓市優化政策密集“上新”,包括放鬆限購、“以舊換新”、上調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等。其中,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成爲新一輪房地產政策調整思路。

“當前,不少城市廣義庫存去化週期較長,人才也是各個城市爭相吸引的關鍵資源。”徐勤賢認爲,在此背景下,圍繞供給端和需求端,相關政策從降門檻、降成本兩方面入手,改善需求端預期,最終離不開兩個最主要的方面,一是去庫存,二是吸引人。

另一值得關注的亮點是,17日上午,30年期超長期特別國債正式發行,發行面值金額400億元。這是今年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首次發行。

在徐勤賢看來,這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超長期特別國債要重點投向的領域,在吸引民間投資上往往較弱。通過財政政策,促進兩重領域的投資增長,引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助力中國經濟的回暖。

5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在《求是》雜誌撰文中指出,加強經濟安全能力保障。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

徐勤賢認爲,上述表述闡明瞭中央在房地產市場發展中的政策定位將保持不變,即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主要方向。因此,相關政策也將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分類施策。

她還表示,未來中國房地產發展的依據可能會更多地考慮人口吸引力、經濟發展基礎等因素。人口流入量大、產業基礎堅實、經濟活力旺盛、公共服務完善的地區,有較強的需求支撐,房地產市場也將更爲穩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