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徐洁平的父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徐至展,母亲也从事科研工作,他从小就对科技耳濡目染。不过小时候,徐洁平对父母从事的研究并没有直观的了解,直到有一天,父亲带给他一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手持式X光探测仪,可用来探测骨折部位,他才对父母的科研工作有了感性认识,并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台仪器为何会让孩子对科研产生兴趣?在徐洁平看来,“科学—技术—应用”是全过程创新的三个阶段,只有把前沿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再投入应用,才能造福民众的生活。

其中,徐洁平从事的孵化器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是“从0到1”阶段,那么孵化器的项目培育就覆盖“从1到10”阶段。做强这个阶段,才能催生更多的“从10到100”产业化成果。

“虽然我没有从事科研工作,但父亲认为我现在从事的事业很有价值。”徐洁平笑着告诉记者。院士父亲的认可,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上海培育高质量孵化器的价值所在。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更多的高质量孵化器成长起来,成为上海优化科创生态体系、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