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投資心理學》是德國人漢諾·貝克寫的,首度揭祕了巴菲特遠離華爾街的真相。從章節來看,每章都有很好的可讀性,因爲書是比較有連貫性的,基本上從頭到尾是一條主線寫的,所以建議大家不要跳讀,而要從頭到尾地來閱讀。

比如說,第一章就講到了人們的盲從效應。很多人投資其實並不瞭解投資的風險,或者說投資的意義,很多時候是跟風投資。書裏講到了美國的一個邪教在叢林集體自殺的事件,難以想象這些邪教通過控制人的心理,能夠讓這些教徒和他一起癲狂、集體自殺,甚至有的父母把子女殺掉,然後再自殺,可以說集體的妄想症對於投資來說也是非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比如說在行情狂熱的時候,市場泡沫很大,所有的人都知道市場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階段,但是因爲盲從,周圍的人都在拼命做多、加槓桿,像2015年上半年一樣,很難保持清醒,遠離股市。同樣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大家也會盲從。例如春節前,市場跌到2,600點,就是因爲很多人對後市悲觀,加上市場大跌讓很多人精神崩潰,所以不管是好股票還是差股票,都瘋狂拋售。

從衆效應實際上是心理學的一個效應,書中講到了花車效應,例如一個花車在街上走,樂隊在車上演奏,這時候人們會歡欣鼓舞地追隨着這輛車,這輛車越走,緊跟在後面的人羣越多。實際上游行隊伍後面的人可能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也加入了遊行隊伍。這種行爲的動機,實際上是追求歸屬感,因爲人們願意參與一個事件,很多時候是需要安全感、歸屬感的,從衆能帶來這種安全感。這其實也是因爲,人類的祖先要與大自然作鬥爭,和猛獸作鬥爭,對於他們來說,要想活下來,一定要從衆,和大家一起跑,這樣猛獸就不會追上個別人;但如果落單了,就很可能被猛獸喫掉,這刻在了我們的骨子裏,即盲從。瘋狂的時候大家一起瘋狂,恐慌的時候一起恐慌。

所以巴菲特爲什麼不住在華爾街,書中也有所介紹。我們知道大部分著名的投資大師都是在華爾街的,這次去美國參加完巴菲特股東大會,我也帶着投資者去拜訪了華爾街的一些金融機構,像摩根士丹利美銀證券等。全球很多金融精英、投資大佬都住在華爾街,和大家互通有無。但是巴菲特獨立特行,不願意從衆,一直生活在他的家鄉奧馬哈,是美國中部一個相對比較小的小鎮;這有點像我不在深圳這種大城市工作,而是躲在老家商丘做投資,是一樣的。

那爲什麼呢?因爲巴菲特不想受從衆效應的影響,在華爾街很容易受到市場氛圍的影響,比如說2007年華爾街很多人都在投次貸,但是巴菲特不投,他認爲投次貸這種垃圾債很容易爆倉,看似還在小心翼翼地開車,但車子上、輪胎上可能紮了幾個匕首,一有坑坑窪窪就會爆掉。果然在2008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巴菲特毫髮無損。2001年整個華爾街都在瘋狂地追捧互聯網,但是巴菲特完全沒受到影響,也是因爲他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投資消費和金融兩大領域,幾乎從來不碰科技股,後來買蘋果也是因爲蘋果已經從一個科技股變成了消費股纔去買。

所以每一章都可以看到從心理學到具體投資的案例,這本書寫得比較通俗易懂,而且能夠學到很多心理學的知識。巴菲特的名言就是,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這句話聽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因爲貪婪和恐懼是人性的兩大弱點,要做到談何容易。

例如現在美國股市還在不斷地創新高,很多投資者還在往裏衝,但是過去幾個季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季度減倉200億美元左右。一季度末他賬上的現金已經達到1,820億美元,也就是說他有這麼多倉位是買債券的,而不買股票。並且他講到,二季度末現金餘額可能會達到2,000億美元,市場邊漲他邊撤,這需要克服貪婪的心理。這與很多人在市場上漲過程中捨不得離場,最後虧損到沒利潤才割肉,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認爲在A股市場,同樣要從心理上學習價值投資,擺脫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書中第五章寫到了錨定效應和框架效應,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人們厭惡損失,在漲的時候,可能賺一點錢就會賣掉,因爲已經賺錢了,這很容易做決策。但一旦虧了錢,很多人就不願意賣掉了,因爲人們厭惡虧損,虧損不賣似乎只是一個浮虧,不會在心裏難過,會覺得它早晚能漲回來。但正是這種心理,讓很多人在市場大勢已經向下的時候,還堅守那些股票,最後被套50%、80%,很難翻身,這其實是一種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就是投資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一些數值當作一個錨定點。例如你會把買入成本當做錨定點,爲什麼現在市場大跌但是還不賣股票呢?因爲你覺得它的價格比買入價格低,你虧錢了,所以不願意去賣,實際上全市場除了你,沒有人關心你的買入價是多少。市場的漲跌,都是有客觀規律的,錨定效應只是限定了你的操作。

還有就是,你會把股價的最高點當作一個錨定點,爲什麼你在市場趨勢已經確立向下的時候不及時止損呢?因爲你老是想着我在最高點的時候沒賣,曾經到100沒賣,那現在只有30,我怎麼能賣呢?錨定效應也是影響到很多人的一個原因,書中做了一些心理實驗,讓你認清爲什麼錨定效應會起作用。

一個大型銀行的分析師詹姆斯曾做過一個民意調查,邀請大約300名高薪的基金經理來估計倫敦的醫生數量是高於還是低於自己電話號碼的後四位。例如某位基金經理的電話號碼後四位是3904,那麼他就要估計倫敦的醫生數量是多於還是少於3,904名。然後受試者需要對倫敦醫生的數量進行實際數字的估計。實際上每個基金經理手機號的後四位都是隨機的,和倫敦醫生的數量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由於問題裏面需要先比較倫敦醫生的數量和電話號碼的後四位,無形中會把電話號碼的後四位當作一個錨定點,這就使得猜測的倫敦醫生的數量和手機號碼後四位非常接近。例如,如果基金經理電話號碼的後四位大於7,000,那麼他們估計的倫敦醫生的數量平均是8,000名;而那些電話號碼後四位小於3,000的人估計倫敦醫生的平均數量是4,000。因此,其實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哪怕兩件事情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裏面還講到了框架效應,框架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於一些表述會受到影響。例如對於賣肉的來說,大家都喜歡喫瘦肉,不喜歡喫肥肉,那麼如果他的廣告是,我這個肉有80%的瘦肉,你會覺得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他的廣告是有20%的肥肉,你就不想買。

實際上這兩句話說的是同一件事,但對人的吸引力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例子講到,假設你的家鄉有600名居民正在受一種流行病的威脅,現在有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你必須從中選擇一種。如果選擇治療方法A,會有200人獲救;如果實施治療方法B,有600人獲救的概率是33%,無人獲救的概率是67%。其實兩種方法的預期值是一致的,都是200人可能獲救,只是第一種是確定性的,第二種是一個概率。大部分詢問者會選擇治療方法A,因爲這樣就確定有200人會獲救,而不選擇B,B雖然有3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部獲救,但有67%的概率一個人都獲救不了。即大家會選擇確定性的收益。但如果換一種表述,現在有兩種治療方案,如果實施治療方法C,會有400人確定死亡;選擇D,無人死亡的概率是33%,600人都死亡的概率是67%。大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D,即當面對死亡或損失的時候,大家寧願選擇概率去賭一把。因爲如果選擇C,就是確定有400人會死亡,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還是希望有33%的概率一個都死不了。但這兩種表述實際上沒有任何差別,只是一個是獲救,一個是死亡而已。

這就是不同的表述會影響到人們的選擇,所以我們在做投資的時候要克服這種心理的影響,客觀看待投資的成敗。例如一個股票持有之後虧損了20%,然後因爲存在錨定效應,你總會覺得自己虧了,不願意賣掉,因爲人們有厭惡損失,這又是一種心理。

那怎麼克服呢?書中給出了一種方法,就是假設你現在並未持有這隻股票,以現在的價格願意去買嗎?如果你不願意,說明你應該把它賣掉,因爲既然你不願意按這個價格買入,說明你認爲它後市還有很大的下跌空間,這時候無論買入成本是多少,該止損還是要止損的。

過去三年市場的下跌其實是陰跌,慢慢下跌的,並不是急跌。和2015年下半年連續跌停的情況並不一樣,這時候就會逐步被滲透,剛開始套30%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到痛苦,跌到50%的時候可能會有點絕望,而套70%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麻木了,不敢打開賬戶,所以這種心理上的影響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實際上鈍刀子割肉更痛,可能還不如急跌,直接擊穿市場的底部,然後就開始上漲,大家的痛苦會減少一點。所以對於市場的陰跌,大家也要在心理學上克服這種錨定效應。

(作者系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