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快報

廣州最新交通施工圖出爐。5月17日,由廣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在廣州市政府官網掛網公佈。《規劃》梳理未來形勢及運輸需求,明確發展目標,並提出綜合立體交通佈局、綜合門戶樞紐、城市交通網絡、交通融合及高質量發展等重點任務。

《規劃》提出,廣州將在番禺、增城、南沙、從化、黃埔等地規劃建設5個通用機場。同時,謀劃與其他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佈局及實驗線建設。

廣州市綜合交通樞紐分級及規劃情況

國際型綜合交通樞紐: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南沙港區(含南沙港物流基地)、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廣州國際港、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

全國型綜合交通樞紐:廣州港黃埔港區、廣州港新沙港區、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廣州白雲站、廣州北站、黃埔(魚珠)站、新塘站、南沙站、增城站、慶盛站、從化站、知識城站、白雲國際機場T3站、佛山西站、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

關鍵詞:發展目標

實現“12312”出行交通圈

《規劃》指出,廣州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建成。截至2023年底,全市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里程超過1.6萬公里,其中軌道1261公里,道路約1.4萬公里,航道1481公里,建成了與超大城市相匹配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

但廣州交通運輸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例如,綜合運輸通道能力有待增強,北向至京津冀地區通道趨於飽和,西北向至成渝城市羣鐵路通道單一,東向與長三角地區高標準直達高鐵通道尚未建成。運輸網絡通達度和頻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國際航點數偏低等。

隨着大灣區融合發展及居民出行需求多元化,客運出行持續增長,預計至2035年廣州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約爲3.6%,市域客運總量5600萬人次/日,其中城市內部約4800萬人次/日,整體分佈呈現“內緩增、外劇增”及“縱軸增強、橫軸顯現”(新時期廣州提出構建“一帶一軸、三核四極”空間結構)。

爲此,《規劃》要求擴能提效,推進高水平綜合立體交通佈局。規劃廣州“十向四聯一環兩縱三橫”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打造多層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至2035年,全市綜合立體交通網總規模約2萬公里,其中軌道約2200公里,道路約1.5萬公里,航道約1500公里。

《規劃》明確,廣州將打造面向國際、全國、區域和城市服務範圍的四級分類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5個國際型綜合交通樞紐,17個全國型綜合交通樞紐和一批區域型、城市型樞紐。

從總體目標來看,到2035年,實現“12312”出行交通圈, 即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2小時通達,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左右通達

關鍵詞:航空樞紐

規劃建設5個通用機場

作爲“頂流樞紐”,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已建成兩座航站樓、三條跑道,三期擴建工程在建,2023年旅客吞吐量6317萬人次,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規劃》提出要繼續提升白雲國際機場樞紐能級,建成三個航站樓、五條跑道,至2030年機場旅客吞吐能力1.2億人次、貨郵吞吐能力380萬噸。

在機場規劃方面,《規劃》提到要加快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推動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協同分工,共建廣州國際航空樞紐。規劃建設番禺、增城、南沙、從化、黃埔等5個通用機場,統籌推進直升機起降點佈局,逐步完善飛行服務站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提升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能力,構建城市低空飛行服務網絡。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強化推動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與各種交通方式深度融合。結合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3航站樓新建白雲國際機場T3高鐵站,規劃預留廣州北站T4航站樓和專用軌道,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和廣州北站等鐵路樞紐打造成爲空鐵聯運一體化發展的典範。規劃引入“6條高鐵+5條城際+2條地鐵+1條專用軌道”,1條專用軌道爲廣州北站至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空側專用軌道。

關鍵詞:鐵路通道

超前謀劃高速磁懸浮通道佈局

目前,廣州的鐵路樞紐佈局是“五主四輔多節點”。五主即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廣州白雲站、佛山西站;四輔即廣州北站、黃埔(魚珠)站、新塘站、南沙站。在此基礎上,《規劃》提出提質改造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北站,高規格推進南沙站規劃建設,新建黃埔(魚珠)站、知識城站、從化站,至2025年高速鐵路區級節點覆蓋率達到83%,至2035年達到100%。加快推進廣州站至廣州南站聯絡線、廣州東站至新塘站五六線、廣州站至廣州東站三四線等線路建設,增強引入城市中心的鐵路通道能力,強化樞紐互聯互通。

《規劃》提出加強鐵路通道建設,暢通“四通八達、四面八方”高鐵通道,推動形成十大出省高鐵通道,強化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支撐服務能力。新增廣清永高鐵、貴廣高鐵廣寧聯絡線,提升廣州至成渝方向聯繫效率;新增廣河高鐵,增加廣州至長三角方向高鐵通道;積極謀劃擴容廣州至京津冀方向高鐵通道;加快廣湛高鐵建設,強化廣州與滇中方向聯繫;新增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廣深高鐵新通道,強化廣州與珠澳、深港聯繫。

《規劃》還提出,超前謀劃廣州與其他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佈局及實驗線建設。實現與大灣區各城市中心1小時互達、與省內城市2小時互達、與鄰近省會城市3小時互達、與國家級城市羣主要城市5~8小時互達。

關鍵詞:軌道交通

實現軌道運營服務公交化

《規劃》提出,構建多網融合的軌道網,強化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打造以廣州爲中心的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如何打造?具體爲構建由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快線A、城市軌道交通快線B及城市軌道交通普線深度融合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項目落地,力爭2035年建成1000公里城市軌道網。

協同城際鐵路,建設更高效的城市軌道快線A。加強與佛山、中山、東莞、深圳、清遠、惠州等城市的軌道銜接,推進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佛穗莞城際等規劃建設。按照“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運營模式,實現軌道運營服務公交化,推進廣州與相鄰城市的各重要組團緊密聯繫。

建設更便捷的城市軌道快線B。加快3號線東延線、13號線二期、14號線二期等線路建設,重點推進地鐵8號線北延段及支線等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調整項目,支撐廣州市域一體化發展,實現南沙、東部中心及外圍綜合新城至中心城區快速通達。

關鍵詞:南沙開放

建立與香港的直接交通聯繫

作爲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與新引擎,《規劃》表示,南沙交通發展水平與城市定位不匹配,並專節提出強化南沙灣區交通中心功能。《規劃》提出,增強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推進以南沙港爲核心的廣州市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動南沙港區五期工程、南沙港區國際海鐵聯運碼頭工程等建設。

《規劃》表示,構建南沙中心區直達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區、重點平臺和重大交通樞紐的半小時交通圈。積極爭取港深西部鐵路延伸至南沙站,建立南沙樞紐與香港的直接交通聯繫,研究將中南虎城際及肇順南城際提升爲高鐵、城市軌道22號線東延,強化與珠江東西兩岸的快速連通,形成以南沙站、慶盛站爲核心,全方位對外放射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網絡。同時,深化南沙客運港與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穗港客運港等航班聯動,提升“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水平,穩妥推進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支持南沙開展面向未來的交通新技術、新服務創新試點。

完善貫通全市的快速直達交通系統。《規劃》提出,推進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地鐵22號線、4號線複線規劃建設,謀劃研究京廣高鐵廣州南至南沙延伸線工程,與廣珠(澳)高鐵、地鐵18號線等形成多通道軌道佈局,實現30分鐘到市中心,1小時通達市域各組團。

內部交通網方面,完善“一環七射兩聯絡”區內城市軌道網絡。“一環”爲15號線軌道環線,串聯南沙中心城區重點組團及重要樞紐。“七射”包含軌道交通4號線、4號線複線、18號線、22號線、31號線、32號線、38號線等7條射線,強化南沙中心城區向慶盛、北部、南部片區及周邊城市輻射能力。兩聯絡包含軌道26號線、33號線,支撐南沙北部組團交通聯繫。

採寫:新快報記者 黃聞禹

編輯:趙靜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