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在北京的一所血液病專科醫院內,一間小廚房成爲血液病患兒家庭的溫馨港灣和情感依靠。

在中國社會中,“人情味”不僅是一種情感表達,它更深層地體現了一種文化價值觀,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共同構建起一個溫暖的社會支持網絡,這種抱團取暖成爲個體面對逆境時的力量源泉。

近期,《心理訪談》欄目組所攝製的心靈探訪式紀錄片中,位於北京南三環外的一所血液病專科醫院內,有一個名爲“小白春天抗癌廚房”的小空間,“煙火氣”裏展現的正是這種集體互助精神的“人情味”。

充滿煙火氣的小廚房

【主持人阿果的心靈探訪】

《心理訪談》欄目組主持人阿果走出演播室,貼近生活,進行一次心靈碰撞的深度探訪。這間充滿煙火氣的小廚房,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病患兒家屬,在這裏,阿果從獨自帶着弟弟求醫的河北姑娘身上看到了堅韌與擔當,從有淚不輕彈的內蒙男人身上看到了深沉的父愛,從無償爲病友服務的志願者們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這裏,阿果感受到一種力量,那是身處逆境卻依然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是面對困境時相互扶持的人間真情。

阿果跟獨自帶着弟弟求醫的河北姑娘聊天

【社會互助的微觀縮影】

這個30平米的小廚房,成爲了患兒家屬們共同的“家”。他們在這裏搭夥烹飪,山西大哥的刀削麪、四川大姐的燒雞翅、東北阿姨的餃子、河北妹妹的肉夾饃……這些不僅是美食的交流,更是陌生人之間溫情善意的傳遞,他們分享着家鄉的味道,也分享着對抗疾病的勇氣和智慧。

小廚房的管理員李景龍因爲7歲的兒子患上了白血病,他們輾轉多家醫院,最後來到了北京,雖然兒子的病情複雜,身爲父親,李景龍內心迷茫又痛苦,但在小廚房的大家庭裏,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相同的境遇,讓大家有一種心貼心的親切和溫暖,在一日三餐的煙火氣裏,瀰漫着濃濃的人情味,大家實實在在地過着每一個艱難的日子。同時,李景龍力所能及地爲其他患兒家庭提供義務服務,這種充實也有利於他保持一種情緒的穩定。醫生稱,家長穩定的情緒,對患兒來說,是一種最好的“藥”。

小白春天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充滿愛、希望和堅持的精神家園。家長們面對孩子治療的艱辛,彼此之間的互助和支持成爲他們前行的動力。在這個小廚房裏,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在上演。在這裏,每個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孩子們的康復之路,也溫暖了每一個疲憊的心靈。在這裏,煙火氣的溫暖和人情味的關懷共同構成了一種心靈的療愈力量。

小廚房開在醫院內停車場的一角

白血病患兒默默,在無菌病房待了120多天了。

忙碌的小廚房

【互助的循環】

“小白春天”的志願者們,是這個集體裏“愛”的傳遞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因爲曾經歷過相似的困境,現在則將心中的愛轉化爲行動,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

小廚房的發起人謝飛多年前經歷了失子之痛,他將這種痛轉化爲一種力量,幫助跟自己兒子有着同樣病痛的孩子們,想方設法地改善他們和他們家庭的生存環境,希望他們能比自己的孩子更幸運。

小廚房的志願者李廣因爲曾經帶着弟弟求醫走投無路,是小廚房的大家庭給予了他溫暖與幫助,弟弟痊癒後,李廣成爲了這裏最爲資深的專職志願者,事無鉅細地爲大家跑腿。

在這裏,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幫助者,也可能成爲被幫助者。這種互助的循環不僅幫助了患兒家庭解決實際困難,也增強了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繫和信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他們是病友,是志願者,也是親人。

儘管白血病給患兒和家庭帶來了重重考驗,但在這個小廚房裏,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和希望的力量。孩子們在家長和醫生的精心照料下,逐漸恢復活力,他們的笑容和頑皮的身影,成爲了這裏最美的風景。

康復中的白血病患兒

通過真實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小白春天”激勵着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尋找成長和轉變的機會。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不應放棄希望。通過相互扶持和共同努力,我們不僅可以找到前行的動力和方向,並且豐富和提升人生的質量,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默默父親因爲不能進無菌病房,隔着門和母子說話。

小白春天抗癌廚房是“人情味”與現代醫療環境交融的產物,展現了當個體遭遇人生逆境時,良性有序的集體提供了強大的情感慰藉和實際幫助。讓我們共同祝願,“小白春天”裏的每一個家庭都能迎來屬於他們的春天,也願這份人間真情能夠溫暖更多人的心。阿果的探訪不僅是一次節目錄制,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愛與希望從未缺席。(《心理訪談》編導 譚怡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