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

5月以來,A股市場有所回暖,上證指數成功站上3100點,地產、建材、農業等板塊輪番表現,不過主動權益基金髮行市場依舊乍暖還寒。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全市場68家基金管理人今年以來合計發行了113只主動權益基金,合計募集規模超過320億元,這也意味着半數基金公司今年以來在佈局主動權益基金上暫時“缺席”。

基金行業素來流傳着“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老話,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權益市場估值處於合理偏低水平,市場回暖有望帶動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及銷售回暖。而從5月以來的情況看,多家基金公司接力上報主動權益基金,下半年或將看到更多的主動權益基金在新基金髮行市場上亮相。

主動權益基金髮行

依舊冷熱不均

今年以來,A股市場震盪起伏,年內主動權益基金市場發行也依舊冷熱不均,有基金公司堅持逆勢佈局,也有基金公司放緩新發速度,暫未有主動權益新基金成立。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全市場68家基金管理人年內合計發行了113只主動權益基金,合計募集規模合計超過320億元,這也意味着有半數基金公司今年以來尚未成立主動權益基金。   

從單家基金公司來看,萬家基金年內發行了5只主動權益基金,發行數量暫列第一;華夏、國壽安保、信達澳亞基金也分別發行了4只主動權益基金,廣發、富國、博時、財通、國泰、海富通等8家基金公司年內也均有3只主動權益基金成立。不過,在非貨規模排名前二十大的基金公司中,也有5家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今年以來尚未成立主動權益基金。

談及目前在主動權益基金佈局上的分化現象,盈米基金研究院認爲,一方面,由於權益市場經歷了三年的下跌,主動權益基金整體業績在過去三年表現不佳,這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和投資意願。另一方面從相對收益角度看,2023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整體上較難跑贏寬基指數,投資者對被動產品的關注度提升,相比之下對主動權益基金關注度有所下降,投資者對於投資品種的需求和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金公司的產品佈局。

“最近一兩年,不少基民對主動管理型權益基金信心有所下滑,從而轉向投資被動指數基金。爲滿足投資者廣泛的投資需求,基金管理人紛紛開始佈局不同主題的被動指數基金。”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汪璐談道。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表示,國內A股市場今年以來雖有所上漲,但漲幅有限且波動性仍然較高。在A股市場缺乏亮眼表現的情況下,投資者對權益基金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基金公司的產品推廣難度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近年來,在監管的指導下,公募基金逐漸把重心由新發轉爲持營,行業內整體主動權益新發基金的頻次降低。此外,受前幾年市場行情的影響,主動權益類產品發行確實比較難,重建投資者的信任需要更長的時間。

二季度以來已上報多隻主動權益基金

基金公司積極“逆向佈局”

雖然超半數基金公司年內暫時未能佈局主動權益類基金,但二季度以來已有43只此類基金上報,下半年或將看到更多的主動權益基金在新基金髮行市場上亮相。

Wind資訊數據顯示,二季度剛剛過去1個多月,就已有31家基金公司申報43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僅計算混合型和股票型),佔比差不多四成,其中富國基金、東證資管、天弘基金、人保資產等公司上報3只以上的產品。

不僅如此,更有不少基金公司正在籌備佈局主動權益基金。據一家大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該公司下半年將佈局紅利等領域的主動權益基金,“我們今年仍將重點放在主動權益基金上,預計會佈局四、五隻產品”。

另一家基金公司市場人士也曾表示,今年該公司會將產品佈局重點放在權益類產品上,除繼續完善指數產品線佈局之外,也提拔了一些具備紮實投研功底的研究員擔任基金經理,逆勢佈局主題類的主動權益基金。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市場情況下,整體市場人氣尚未明顯回暖,渠道端銷售的難度仍頗大,“佈局主動權益基金更多是播種,在當前相對低點時佈局,未來有望獲得較好的收益。”

對此,國泰基金就建議,基金投資要逆週期佈局,理性看待短期市場波動,做更多“難而正確的事”。新“國九條”中提出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這需要資管機構把投資者的獲得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踐行“逆向銷售”,在市場估值低位時通過自購權益類基金、創新投資陪伴等,穩定投資者信心,爲行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目前仍“不好發”

是否“好做”需等待市場機遇

基金行業素來流傳着“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老話。實際上,從今年年初艱難發行的主動權益基金來看,多數產品實現盈利,部分基金年內漲幅接近20%,正是這一老話的驗證。

對於“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盈米基金研究院表示,經過權益市場三年的下跌,當前投資者風險偏好仍然較低,目前主動權益基金仍處於“不好發”的階段,是否“好做”取決於具體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方法及能力等方面。

李一鳴也表示,當我們談到“好做不好發”時會涉及市場週期波動與基金銷售兩個概念。從歷史來看,當市場處於底部時,基金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收益率相對會較高,但市場低迷使得投資者對權益基金的接受程度較低。而當市場處於高位時,基金未來的收益率會相對較低,但投資者在市場火熱表現的鼓動下往往對權益基金趨之若鶩。在這兩種情況下,就會分別出現“好做不好發”以及“好發不好做”的情況。

“目前來看,市場經過2022年和2023年下跌以後,整體估值水平相比之前顯著下降,但是否處於‘好做不好發’階段,還要結合未來宏觀經濟走勢以及行業和個股的基本面情況決定。”李一鳴表示。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汪璐也指出,“好做不好發定律”符合“羊羣效應”的人性特點,但不一定具備有力的數據支撐。一隻產品的好發與否,體現出投資者對短期市場的預期和對短期市場的信心,但投資者對短期市場的預期從實踐來看並不一定正確。事實上,在一個長期上行市場中,產品可能好發又好做;而在一個長期下行的市場中,產品則難發又難做。只不過通常不好做的產品,往往發行在市場高點,此時產品通常都非常好發,強烈的預期差和“負性效應”容易給投資者帶來錯覺。   

他建議,投資者更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長期配置目標進行正確選擇產品、理性投資。

編輯:小茉

審覈:木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