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是理財市場“壓艙石”

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2004年,光大銀行發行了我國第一款外幣理財產品和人民幣理財產品,在存款、國債、股票之外,老百姓新增了銀行理財投資渠道,正式拉開了我國銀行理財發展大幕,當年也被稱作“銀行理財元年”。

在銀行理財20年的發展歷程中,伴隨着理財業務的創新,我國理財產品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不斷滿足居民財富管理的保值增值需求。與此同時,隨着監管政策的日益完善和銀行業面臨的市場經營環境變化,資管新規又開啓了理財業務迴歸本源的新時代。

受訪機構和行業人士表示,銀行理財行業發展的20年,不僅顯著提升了居民的投資理財意識,還充分發揮資管機構產融結合、連接實體的橋樑作用,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在經歷“淨值化轉型”挑戰後,目前銀行理財行業規模重拾升勢,顯現了其在財富管理市場的“壓艙石”作用,未來還將通過持續的迭代創新,不斷滿足投資者多元化投資需求。    

爲1億理財客戶創造近7000億元投資收益

經過20年的發展,銀行理財行業面對的政策環境不斷髮生調整和變化,特別是自2013年起開始對“非標整治”和2018年開展“淨值化轉型”,以及銀行理財子公司單獨運營等,銀行理財市場格局發生了滄桑鉅變。

智信研究公司研究總監曾榮表示,銀行理財市場可以分爲四個發展階段:2004年-2008年的“起步摸索”階段;2009年-2012年的“非標拉動高增長”階段;2013年-2017年的“同業空轉與加槓桿”階段;2018年至今的“淨值化轉型”階段。

針對銀行理財市場的歷史鉅變,南銀理財總結道,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實體經濟。作爲資管行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銀行理財經歷了20年的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已經成爲老百姓財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得到廣大投資者的認可。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的數據顯示,2023年,銀行理財爲超過1億理財客戶創造了接近7000億元的投資收益。

招銀理財也表示,銀行理財經歷了20年的發展,已成爲滿足老百姓財富管理需求、支持實體經濟、穩定金融市場的生力軍。回顧其發展歷程,銀行理財總體經歷了池化運作、剛性兌付到溯本清源、淨值化轉型的歷程,總體呈現出三個主要發展趨勢:一是普惠性越來越明顯;二是規範化轉型效果顯現;三是服務實體的使命感越來越強。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認爲,銀行理財作爲安全穩健的金融投資產品,20年來產品種類、數量不斷豐富,發展更加科學規範,培養和提升了廣大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爲廣大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同時,銀行理財對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場化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未來,銀行理財仍將在居民財富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金融機構將不斷結合投資者需求創新更具針對性的理財投資產品,滿足居民的投資理財需求。”婁飛鵬稱。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也表示,銀行理財是理財市場的“壓艙石”,是中國低風險偏好理財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普惠型財富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理財規模存續規模約26.8萬億元。銀行理財充分發揮資管機構產融結合、連接實體的橋樑作用,在資產端以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爲根本任務,截至 2023 年末,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19萬億元。    

招銀理財表示,理財行業的萌芽和壯大,植根於客戶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和實體經濟對投融資的需要,這是理財公司的底色。理財公司的使命在於遵循資管規律,迴歸資管機構本源,不斷創設和豐富理財產品貨架,持續引導理財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爲客戶創造長期、穩健的理財回報,以長遠發展視角探索高質量發展模式,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南銀理財也總結道,在經歷了20週年“成年禮”後,理財公司在金融“五篇大文章”賽道上持續發力,踐行服務實體經濟使命,積極助力高質量發展,未來銀行理財發展依然前景廣闊。

銀行理財規模重拾升勢

在打破剛兌“淨值化轉型”後,銀行理財行業規模一度出現下滑。不過,定位爲“存款替代”的銀行理財在近年來股債市場波動中,總體做到了絕對收益,重新收穫投資者信任,理財規模重新回升,甚至有機構預計今年增長將有望突破30萬億元規模。

普益標準研究員楊國忠表示,近期各商業銀行都在壓低存款成本,一般存款方面,連續下調存款利率。在存款產品方面,各行的智能通知存款連續下架,一些銀行取消了特定品種長期大額存單。此外,4月初銀行業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了《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要求各銀行自查整改,禁止違規補貼,進一步降低了存款對儲戶的吸引力。    

“上述措施對儲蓄資金轉向銀行理財有持續推動作用,各種低風險理財產品也是存款的良好替代品,可以預見理財規模還有上升空間。”楊國忠稱。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也表示,權益市場波動和“手工補息”逐步被叫停是理財規模增長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場情況下,固收類產品仍然是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的主要工具,銀行理財產品的增長具備一定的持續性。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也認爲,收益率比較優勢與存款“脫媒”力量共同作用,驅動理財規模高增。銀行理財起源於存款替代類產品,追求絕對收益爲主。零售存款和銀行理財是零售AUM最主要組成部分,並存在一定“蹺蹺板”效應。

王一峯分析,2024年開年以來,一方面,隨着2023年國股行3次下調存款掛牌利率的累積效應,國股銀行各期限存款掛牌利率已全部降至2%(含)以內;另一方面,開年以來利率下行、債市走牛對理財收益率形成有效提振,相較存款掛牌利率持續下調後的零售定期存款利率,理財收益率比較優勢提升,居民端存款資金出現“脫媒”,推動理財規模增長。此外,4月份規範存款“手工補息”,也會引致部分企業存款脫媒,有助於支撐對公理財規模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總規模重拾升勢的同時,銀行理財公司的規模分化也在顯現。尤其是國有大行規模萎縮,股份行快速崛起,理財市場龍頭公司“易主”,行業規模排名出現大洗牌。    

王一峯和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對此表示,由於股份行理財子機制體制相對更加靈活,高度重視財富管理能力和財富管理條線的非息收入貢獻,在他行代銷渠道拓展上更爲積極等共同因素作用下,這類理財公司持續做大理財AUM、提升市佔率,股份行理財子實現了快速崛起。

展望未來銀行理財市場發展趨勢,王一峯認爲,全年看,市場運行仍存不確定性,由於理財配置對債市調整敏感度提升,中短債配置擁擠度提升,理財業績基準調降必要性較強等,對理財規模影響偏負面。

但當前階段支撐理財規模增長的積極因素仍較多,王一峯分析,一方面,當前理財收益率相較存款的比較優勢仍在,理財規模有一定增長慣性;另一方面,從過去三年的理財增量的季度分佈來看,二季度和三季度理財規模淨增量中樞分別爲0.6萬億元、1.4萬億元,整體增勢較好,銀行理財規模的增長勢頭仍然值得期待。

廿載春華秋實

理財產品結構持續優化

中國基金報記者 張玲

歷經二十載風雲激盪,銀行理財市場發展蹄疾步穩。尤其在近年來業務轉型後的高質量發展中,銀行理財業堅持“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職責,嚴格落實監管要求,不僅實現了規模穩步壯大,產品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調整,持續滿足了投資者多樣化需求。    

其中,在產品投資領域,各家理財公司正在提升固收類產品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佈局權益資產投資。多位受訪人士認爲,未來理財公司將進一步做大管理規模並提升權益投資佔比,持續爲資產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固收類產品規模持續擴容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主要以固定收益類爲主。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截至2023年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爲25.82萬億元,佔比達96.34%;對比2019年18.27萬億元規模,以及78.06%的佔比,規模增加了41%,佔比提升了18.28個百分點。

固收類產品持續壯大下,各理財公司也在不斷採取措施提升固收產品優勢。如招銀理財提出,通過提高投研能力、提高產品業績表現;擴充產品豐富度,滿足不同風險偏好、不同投向的投資需求;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加強信用研究和風險預判;持續開展投教,提高客戶滿意度等多種措施,以打造公司的固收產品品牌。    

南銀理財也表示,將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持續鞏固固收資產投資優勢,提升宏觀利率、行業研究及信用挖掘能力,嚴格做好風險把控,強化淨值波動管理,爲客戶提供穩健的投資收益。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安全穩健特點更突出,背靠銀行渠道優勢更明顯,因此廣大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信任度較高,理財產品規模在各類資產管理產品中也曾長期位居第一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直言,目前理財產品主要配置固收類資產,從中長期看利率下行的概率更大,這意味着配置固收類資產理財產品收益率面臨下行壓力。

事實上,當前,在理財規模高增的同時,也面臨着配置高息存款受限、債券供需矛盾仍大等帶來的欠配壓力,理財產品業績基準也正持續下調。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至今年一季度,各類型機構公募固收類人民幣產品(不含現金類)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上限均值全部呈下降趨勢。

對此,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表示,隨着債券市場收益率中樞快速下行至低位,理財資產端利率下行大於負債端成本粘性,資產負債收益率“倒掛”壓力有所加大。而隨着理財“達基率”下降,部分2024年前期業績基準讀數較高時配置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可能囿於實際業績表現不及預期等因素,選擇“用腳投票”。

“爲了更好地服務投資者,銀行理財機構需要強化投研能力建設,利用政策機遇逐步實現資金多元化佈局,提升產品收益以更好地服務客戶。”婁飛鵬認爲,理財公司一方面需要努力實現收益穩定,追求理財產品長期穩健收益,通過多種方式爲客戶創造收益。另一方面,可以研究適當配置權益類等資產,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

多舉措提升權益投資水平

在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2017年以來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整體呈現先降後升趨勢,即從2018年9.92%的高位降至2020年2.31%的低位後,又開始震盪回升,至2023年達2.9%。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以來,伴隨權益市場的持續回暖,以及新“國九條”鼓勵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提升權益投資規模,理財公司在含權類理財產品的佈局也明顯加速,僅4月發行的混合類理財產品數量,便已創下2023年下半年以來單月新高。    

對此,王一峯表示,截至2023年末,一級(保守型)和二級(穩健型)投資者數量合計佔比穩定在五成左右。不過,四級(成長型)、五級(進取型)投資者數量佔比分別較年初提升了0.14pct、0.46pct。“當前,理財客戶整體風險偏好依然偏低,但高風險偏好客戶佔比的回升,這有助於後續理財公司更好地發揮多資產、多策略的配置優勢,進一步拓展含權理財產品譜系。”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直言,債券“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續,理財公司應當保持合理的久期和槓桿水平,不去做大概率不正確的事。在提升權益投資能力上,一方面,需要擴大客戶範圍,爭取將證券公司等開拓爲自身的代銷渠道;另一方面,應加大做出特色化差異化產品,發揮自身優勢,迴避自身短板,例如緊緊擁抱被動投資趨勢,佈局指數化投資。

普益標準研究員崔盛悅則坦言,目前銀行理財發力權益類理財產品仍存在兩點困難:一是投研能力相對不足,相對於傳統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投資需要更加專業的投研能力和豐富的市場經驗,部分銀行在權益類投資領域的投研能力還有待提升。二是投資者接受程度上,由於權益類、偏股混合類產品的風險較高,目前銀行理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仍處於較低水平,對相關產品接受程度可能相對較低。

基於此,崔盛悅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在人才方面,對標資管市場上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權益投資相對成熟的行業,着力加強人才吸收和培養,建立獎勵機制和考覈機制,吸引更多優秀的權益投研人才;第二,在投資策略方面,多元化投資策略選擇,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策略擇機使用,增強收益獲取能力;第三,在客羣畫像方面,可利用科技手段精準識別可承擔較高投資風險的投資者,做好產品與客戶的匹配。    

王一峯認爲,隨着理財公司運營更加成熟化、市場化,真正的資管能力逐步被打造。當前政策層面高度重視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伴隨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不斷邁向縱深,疊加機構客戶拓展、養老金賬戶制度建設等業務機會,中長期來看,理財公司將進一步做大管理規模並提升權益投資佔比,持續爲資產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新版“國九條”滿月

理財公司權益投資迎來新發展機遇

中國基金報記者 馬嘉昕

繼新“國九條”政策於4月發佈以來,現已正式滿月。

據悉,新“國九條”政策明確表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並特別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參與資本市場。以此爲契機,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也紛紛積極影響政策,發力佈局權益類投資。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國九條”不僅能夠推動國內權益市場的高質量發展,積極鼓勵銀行理財等長線資金入市,同時也爲銀行理財公司提供了更多業務創新的空間,能夠允許其加大對股票型、混合型理財產品的設計創新,可以說爲理財機構產品體系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多家理財公司認爲,權益投資是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賽道之一,在監管政策鼓勵和市場生態優化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發展權益投資的條件進一步成熟。

銀行理財含權產品發行加速

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裏,銀行理財公司含權產品的發行提速頗爲明顯。從數據表現來看,據中國理財網不完全統計,自4月13日至4月30日期間,理財公司發行混合類理財產品數量爲13只,較上一個月同期發行數量的9只,增長了近55%。

同時,自4月13日以來,已經有包括農銀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杭銀理財、民生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相繼發行了混合類理財產品。

光大理財對本報記者表示,新“國九條”的出臺,對銀行理財業務可謂產生積極影響,並推動了業務創新與市場參與度的提升。具體分爲以下幾點:

首先,鑑於新“國九條”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爲理財公司提供了更多業務創新空間,有助於理財產品多樣化發展。“隨着資本市場邊際風險減弱,銀行理財會逐步提升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預計這將有助於擴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區間,滿足投資者對高收益產品需求。”    

其次,政策的出臺也將增強投資者對於資本市場的信心,或將帶來更多的增量資金,進一步提升市場活力。同時,對理財公司而言,也能夠不斷積極探索和發展含權類產品,注重從投資者需求和風險偏好出發,設計推出不同的含權產品,努力爭取長期穩健的收益。

最後,新“國九條”政策還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信息披露等要求,這也將有助於構建更加健康和透明的市場環境,爲銀行理財資金的入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新‘國九條’的發佈進一步規範了資本市場底層架構和發展的邏輯,也傳遞了政府加強資本市場監管、防範風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信號。”招銀理財也對本報記者稱。

招銀理財認爲,權益投資是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賽道之一,在監管政策鼓勵和市場生態優化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發展權益投資的條件進一步成熟。

“銀行理財產品對波動和回撤控制的要求比較高,更加強調‘絕對收益’,落地到權益投資中,即追求更高的勝率。”招銀理財表示,新“國九條”着力提升上市公司的質量並強調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助於銀行理財所偏好的價值、紅利等策略實現更穩定的業績表現。

兩大資管機構的競爭與合作

隨着銀行理財公司積極佈局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市場也頗爲關注其在與公募基金之間在產品研發與銷售上的競爭與不同之處。

特別是,在2023年底,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爲26.8萬億元,低於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的27.6萬億元,銀行理財首度痛失年度資管行業頭把交椅。

招銀理財看來,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反映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逐步多元化,且日趨成熟。“從行業競爭角度看,銀行理財規模首次被超越,也反映了行業競爭日益激烈。”

“對比公募基金行業發展了近30年的歷程,銀行理財整體處於創業初步發展期,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產品創新能力以及客戶服務能力,以吸引並留存投資者。”招銀理財表示,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在產品形態、客戶偏好、投資範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二者各有其特點和優勢。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員尹鈴越也對上述觀點給予贊同。他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佈局在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與公募基金上仍然存在差距。

“銀行理財產品對於投資者而言相對更爲穩健,而公募基金能較爲全面地滿足各類投資者的需求與風險偏好。同時,銀行理財的客羣對風險偏好也較公募基金而言更低,所以權益市場回暖時,公募基金規模增長的優勢會更明顯。”尹鈴越稱。    

同時,招銀理財也表示,鑑於銀行理財通常更注重產品業績的穩健性和風險控制,由於產品定位和投資目標的差異,銀行理財在權益建設上也不能直接照搬公募基金的“市場排名”和“明星基金經理”的考覈激勵機制,並應充分發揮銀行理財投資範圍廣泛的優勢,通過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的跨部門投研合作,實現底層配置工具對上層產品管理的有效支撐。

“換言之,即以固收類產品爲基石,逐步佈局權益類產品。”招銀理財稱。另外,展望未來,該公司認爲,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兩者可能在細分領域開展合作。

“公募基金適當藉助銀行理財的渠道優勢進行規模擴張,而銀行理財含權產品方面可繼續與公募基金開展合作,二者互補共贏,共同推動我國資管行業的發展。”招銀理財稱。

此外,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表示,後續來看,居民資產配置從不動產向金融資產轉移是大勢所趨,疊加居民財富管理意識不斷提升,我國財富管理業務具有強勁持續增長動能。

王一峯認爲,在此背景下,各類資管機構子行業也將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服務於居民與機構的資產管理訴求,推動大資管行業做大做強。

“資管子行業之間不是簡單競爭而是競合關係,例如,理財規模的增長會增加資金委外的潛在需求,進而提振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規模增長。”王一峯表示,短中期來看,預計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保險資管仍將是大資管行業最主要的三大構成板塊。

編輯:小茉

審覈:木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