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新質生產力成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支撐力。爲釐清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探尋行業和實踐路徑,北京商報從實用性角度提出多個問題,國內機構如何認知新質生產力發展要點?哪些典型行業及應用路徑可重點關注?金融行業如何尋找自己的新質生產力,如何破局當前短板?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結合現有國內政策、國際標準以及來自畢馬威中國、馬上消費研究院學術觀點,我們嘗試給出建議。

問題一

如何認知新質生產力發展要點

近一年來,“新質生產力”被頻頻提及,該概念於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後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再次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尤其在2024年3月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爲十項重點工作之首。

1.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

新質生產力的催生離不開時代背景。如今,全球範圍內產業分工和經濟結構處於深刻的變革和調整之中,技術應用創新迭代加速、數據要素重要性提升、科技革命與產業聯繫更加緊密;放眼國內,我國也正處於週期性和結構性雙重拐點,面臨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爲特徵的新發展訴求與要求,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進行指導,新的經濟科技體制框架做支撐。

從概念上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2.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新”與“質”。“新”在於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先進科技催生出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業態,聚合成新生代生產力的新內在動能。“質”在於通過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生產力質量的跨越式提升。

回顧我國產業發展,存在佈局規模宏大但缺乏足夠深度、種類齊全但缺乏精細化的癥結,來自高端市場的迴流壓力和中低端市場的分流競爭形成了“雙向擠壓”局面,在資源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創造的價值量不高,隨着人口紅利的減少,低附加值的問題將變得更加凸顯。

“新質生產力”不再依賴於傳統的大規模資源投入和高能耗的增長模式,而是走出一條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新增長路徑,是新時代背景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和推動力量。

問題二

聚焦哪些典型行業及應用路徑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爲首要任務,其中重點聚焦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數字經濟產業、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傳統產業。

結合各地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表述和重點提及細分方向,當前國家發展現代化新質生產力是圍繞着“頂層持續引領”“產業聚焦佈局”核心方向,並分別細化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主線。

1.頂層持續引領

核心要素的長期質效升級,一是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良性循環,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堵點卡點。以大規模基礎投資支撐我國長期發展“三新經濟”這類高附加值、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如大規模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科教、數字教育等。

二是進行傳統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短期抓手爲重點產業設備更新,近年來,推進重點產業設備更新的相關政策安排已陸續出臺,長期來看,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對於重點“卡脖子”領域如芯片製造產業、工業領域的高端軟硬件,以及用於科研生產的高端測試分析儀器等核心技術環節的突破和發展需重點關注。

2.產業聚焦佈局

在國家大力聚焦發展的科創新興重點產業中,一是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的發展作爲首要任務,主要以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爲抓手。

二是同步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並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問題三

金融如何助力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興,產業創新離不開金融支持。那麼,金融又將如何加持新質生產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以及數字金融”的戰略構想。這五個領域既相對獨立、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繫、相互關聯,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爲金融行業賦能新質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1.科技金融

在對傳統金融理念的深刻解讀與服務能力提升的基礎上,金融行業應持續深化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優化,爲科技企業從初創到成熟的全生命週期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從而促進金融、科技和產業的有機融合與良性循環,推動科技實現更高水平的自主創新和自強發展。

2.綠色金融

圍繞綠色低碳轉型新需求,不斷提高綠色金融整體的供給能力和水平。金融機構應利用各種金融工具如信貸、債券、發展基金、保險等,爲綠色低碳的經濟轉型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多元化的綜合服務。爲了更有效地提升綠色金融的服務效能,應實施構建綠色金融評估指標和機構,完善綠色金融的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綠色金融管理和機制的創新等舉措。

3.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主要關注的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特定羣體,其覆蓋觸達、產品供給、服務支持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金融機構應完善普惠金融的機制性保障,構建並鞏固“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同時,還應加強普惠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持續優化服務模式,從而真正提升產品的普適性和可獲得性。

4.養老金融

隨着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積極發展養老金融有助於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養老金融涉及養老金金融、爲養老服務提供的金融支持以及養老產業金融等多個層面。爲了推進和順利達成“老有所養”的戰略目標,需要協調推動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強金融服務在養老事業及產業中的功能,提高養老服務的支付能力等。

5.數字金融

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是金融業順應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業應堅定不移落實數字化轉型,一方面夯實數字化基礎能力,以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科技爲基礎,打造安全、合規、統一的技術平臺底座;另一方面持續數字化服務創新,持續優化數字化服務流程,加快數字金融產品創新和迭代,激活金融服務新功能。

存在哪些短板

金融行業服務新質生產力,仍面臨着多重挑戰,這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總的來看,金融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推動生產方式向更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安全化的方向發展。但在金融科技創新過程中,把控其與風險防控、價值效能與資源投入的平衡關係,是金融行業服務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痛點與難點。

難點1 金融科技創新與審慎風險防控之間的平衡關係

由於金融業本身的行業屬性特徵,“安全生產”作爲首要考量因素,“寧可不做,不能做錯”目前仍是大多數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機構對於新技術應用的基本態度。因此,如何找到創新突破的優先發力方向,最大化創新實踐價值的同時保證風險的嚴防嚴控底線,是銀行面向數字化生產力發展的新難題。

難點2 金融科技創新與高效價值產出之間的平衡關係

金融機構追求的盈利“確定性”與其創新活動所面臨的高度“不確定性”之間存在顯著的衝突。由於創新過程需要長期且耐心的資本投入,同時受到前期成本大、回報不穩定以及投資週期長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因此,基礎性的創新研究往往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足夠的資金支持。其次,一些金融機構仍按照傳統的板塊和條線進行獨立發展,缺乏跨部門和跨業務的協同機制,這使得它們難以形成有效的創新協同,從而無法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環境。

難點3 金融科技創新與有限資源投入之間的關係

資源的投入與高效配置是金融科技能力沉澱與數字化創新應用實現的必要基礎。一方面,金融機構當前仍缺少一批能夠深入理解技術創新與業務需求的複合型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在有限資源與人才梯隊框架下,金融機構亟需釐清長期專業資源投入與試點創新資源投入的關係與管理邊界,同時需要把資源“用在刀刃上”,力求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化。

如何破解“卡脖子”難題

當前金融行業面對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爲複雜的經營環境,用戶對金融業務更加多樣化、定製化的服務需求,驅使金融機構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以科技創新爲關鍵的核心競爭力。基於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影響要素,以及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共性痛點與實踐問題,我們總結提煉了金融機構在新質生產力探索中的成功關鍵。

破解1 充分挖掘數據價值

數據能力成爲數字化建設的當務之急與重中之重。然而,大部分金融機構當前缺少對來自內外部不同源的數據資源的有效整合與管控,使數據驅動業務創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金融機構應堅持“治理先行,先治後用”,以數據治理能力的提升爲基礎,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同時,全面賦能數據的感知、傳輸、存儲、計算、分析及應用等各個環節。

破解2 關注具象化場景落地

以大模型爲代表的新技術發展已成爲推動產業創新及釋放新生產力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在金融行業,基於大模型的體系化應用共識和領先範式尚未形成。在大模型催生效率革命、爲金融行業提質增效已成爲普遍的趨勢認知與共識的前提下,應理性剖析大模型技術態勢,始終堅持把與金融實際業務與管理場景的結合應用作爲關注重點,在基於外部場景、內部管控和生產力工具之上形成具象化的實操經驗與實操能力,並逐步延伸至核心業務與面向前臺的業務應用。

破解3 堅持產品與服務創新

金融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是科技創新單方面的一腔熱血、孤掌而鳴,而應始終圍繞面向用戶的業務服務能力的深化,持續關注產品功能及服務場景的挖掘,探索金融科技創新動力的“價值經營”。但結合技術的深入應用和多維度的開放金融場景的開發,建立個性化產品匹配和定製能力,To C聚焦提供良好體驗、個性化、一站式服務,To B提供專業、高效的綜合解決方案。

破解4 打造匹配的金融系統

長期以來,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有兩大堵點:一方面,在我國現有金融體系中,以銀行信貸爲代表的間接融資佔比最大,但其商業模式與科創企業特徵匹配度不高。比如,科創企業具有迭代快、風險高、輕資產的特點,在創業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搞研發,尚無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效益產出。在這種情況下,貸款可能變爲不良資產,銀行必然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股權融資更加契合科創企業特徵,但相較於成熟市場,我國股權融資仍有短板待補足,仍有空間待拓展。

關於金融特徵和應對之策,我國的金融體系雖然需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間接融資尤其是商業銀行仍將是我國金融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爲了讓以銀行爲主的間接融資體系更有效地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就需要多方面着力。一是精準定位金融機構角色。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更加重視功能拓展,而非簡單增加網點、擴張機構,要着重拓展服務科技企業、中小企業的專業性業務。二是更新商業銀行運營模式,鼓勵商業銀行通過各種方式和舉措,有效降低信息不對稱性,減少對傳統抵押和擔保方式的依賴。三是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持續優化和提升對科技企業、中小企業的業務開發與風險控制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問題四

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我們認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重點圍繞着以下三大趨勢塑造未來經濟的增長模式和產業發展方向。

趨勢1:

數字經濟通過“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形成新增長點

數字經濟既能彌補我國由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所導致的增長“缺口”,同時又可加速賦能改造傳統行業,既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也能持續提升服務業生產率,緩解“鮑莫爾病”,最終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技術進步率與潛在增長率。

趨勢2:

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強調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新質生產力強調綠色發展的重要性,旨在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在新質生產力引導下,綠色低碳技術獲得了較爲廣泛的應用,如新能源汽車、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管理系統等。這些技術不僅有助於減少環境污染和碳排放,還能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和能源消耗的有效降低。

趨勢3:

保障“專精特新”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製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我國在產業鏈上的“斷點”“堵點”等問題較爲突出,在芯片、發動機、材料、數控機牀、工業軟件等領域陷於“卡脖子”困境。專精特新企業作爲在實踐中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中小企業,是製造業補鏈強鏈的重要發力點。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以股權投資、產業投資等方式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佈局一批潛力大、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和獨角獸企業。

綜上所述,金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發展直接融資的過程,目的是扭轉當前我國以銀行爲主的間接融資對科創企業發展的支持不得力的局面和態勢,爲科技創新打造匹配的金融系統,提供適應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的全生命週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爲“科技-產業-金融”新飛輪構築起飛的新資金跑道。

但是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既有金融體系的重構,會突破很多金融制度安排,會對金融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有一個飛躍性的提升要求,這在當前的金融大整頓環境下很難有激勵和動力來完成這樣的大轉變和金融系統重構,目前至多是一個沙盤推演的目標規劃而已。

新質生產力應該在各個層面、各個業態形成合力,打造積極共建的行業生態。在這個過程中,要平衡好科技金融發展與風險防控、價值效能與資源投入之間的關係,驅使金融機構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挖掘科技創新價值。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