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除了要報滅國之恨,而對秦王朝範圍內的普通民衆實施大屠殺之外,在項羽的認知裏,依然是一個傳統貴族,傳統貴族所擁有的傳統精神是永遠也戰勝不了像劉邦這樣一個地痞無賴的。說白了,就是君子意識,永遠也鬥不過小人之心。在歷史上,鴻門宴確實是項羽的巔峯時期,可以直接調動40萬軍隊,而當時劉邦左拼右湊,也只不過是十萬人左右。

根本沒有辦法與項羽一決雌雄,而且十萬人也是沒有多少戰鬥力的,在秦末戰亂中,劉邦雖然也屠殺了幾座城池,但是總體來說都是走邊路,儘可能避免與秦軍的直接交鋒,甚至也是採取偷襲的方式率先進入關中,但是項羽就不是了,項羽在他叔父項梁沒死的時候,一直作爲前線指揮大將,打的都是硬仗,當然在之前,這些硬仗也只不過是相比於諸侯而言的。

畢竟他們先出來的,軍隊在秦國的戰爭機器面前不值一提,項梁軍隊也是在諸侯並起之後的一段時間才登上軍事舞臺的,可以說他們的想法是要這些諸侯軍先與秦國對戰兩敗俱傷,以後自己再坐收漁翁之利,可惜的是,諸侯聯軍的戰鬥力太弱,即便是20萬罪犯,也打的東方諸侯聯軍狗急跳牆,沒有辦法,江東力量只能將草草訓練起來的半成品,江東8000子弟拉出來與秦國對戰。

雖然是半成品,但是作戰素養可遠不是那些諸侯聯軍的雜牌軍能相比的,所以在戰場上也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在項梁死亡以後,當時的項羽聽到秦國大軍滅掉主力,並且直奔自己而來,落荒而逃,根本不像之後的西楚霸王給人的一種印象,但是他這麼跑也是對了,保存了有生力量,並且因爲項梁和項羽的英勇也有很多諸侯聯軍不斷投奔到項羽的麾下。

項羽所扶持的楚懷王也是諸侯盟主,由此在名義上是諸侯盟主率領了諸侯聯軍共抗秦國,但實際上是項羽指揮了這一隻碩大的軍隊,當然項羽也有很多掣肘,也被楚懷王所防範,而諸侯聯軍也並不是一條心,雖然聲勢浩大,號稱幾十萬軍隊,但是真正的作戰能力卻真的不如秦國的刑徒軍,即便如此,憑藉項羽作戰之勇猛,依然贏得了最終勝利。

此時大家都等着共分天下,項羽也只能被迫屈就大封天下諸侯,有很多人說如果此時不分封而直接滅掉這些人,自己做皇帝呢?其實項羽一定是想過的,但問題在於自己難犯衆怒,所以項羽採取的策略是先分封,然後再逐個擊破,不僅僅要做西楚霸王,還有坐天下之總長、天下之皇帝,而且項羽也是這麼做的。

在分封西楚霸王以及天下諸侯以後,項羽隨即出兵攻齊,而劉邦則順勢滅掉三秦,進而東出爭霸天下,可以說在未來劉邦所作出的種種行爲與項羽都十分類似。但問題在於,項羽有劉邦這個競爭對手,而劉邦之後在同樣消滅諸侯的時候,卻已經沒有了像項羽一樣的競爭者,大家總是對於第一個喫螃蟹的人極不滿意,所以當項羽開始剪除諸侯的時候,大家紛紛歸順劉邦,項羽名義上可指揮的軍隊就少了大半,而劉邦甚至能夠聚集和掌握將近60萬的諸侯聯軍,共同征討西楚霸王,採取羣狼食虎之計,使項羽疲憊不堪,最終在垓下一敗塗地,烏江自刎。

諸侯自以爲自己得到了漢王的認可,也可以繼續做自己的一方諸侯,但是沒想到的是,劉邦繼續着秦始皇和項羽該做的事,繼續解除諸侯王,建立真正的一統帝國,所以在當時雖然名義上劉邦和項羽都曾掌握有四五十萬甚至六七十萬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也只不過是前期應允的一些政治好處,允許他們搞政治分裂,才能在名義上歸屬自己的軍事力量而已。

他們不僅戰鬥力不強,而且野心極大,誰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他們就會倒向另一方,所以不論是秦始皇對他們打壓,還是項羽對他們的進攻,以及劉邦對他們的剪除,根本都沒有把這些人當做自己人,都把他們當做建立統一王朝的絆腳石,只不過有的時候不得不利用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