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姜泓冰

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高等教育如何助力可持續發展?5月19日,中法大學校長論壇在同濟大學開講,來自中國、法國25所高校、教育機構的約80名校長與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可持續發展與國際工程教育”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這是同濟大學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教育合作一直是中法雙邊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濟大學是國內對法合作交流起步最早的綜合性高校之一。30年來,學校一直在中法人才培養、科研合作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舉辦論壇,既是對中法教育豐碩成果的回顧,更是對密切未來兩國教育領域合作的展望。

與會中法高校的校長和專家們帶來了20餘個主旨發言,分享了各校在國際合作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高等教育助力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探索實踐與思考,共同探討中法教育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介紹了學校創辦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打造校企“鏈式”合作模式、校地“層式”合作模式、學校-產業-城市“環式”合作生態系統,着力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實踐,並提出“中法院校和企業攜手深度合作,共建中法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的倡議。

校長們表示,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能爲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出解決方案的卓越工程師等國際創新人才,是中法兩國高等教育共同的使命。兩國高校應面向全球工程科技挑戰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未來,加強溝通對接、經驗交流互鑑,深化多領域跨學科務實合作,推進與企業行業的深度融合,加快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共同爲優化全球工程人才生態、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加此次論壇的10所法國高校和教育機構分別是夏約學校、里昂商學院、國立橋路學校、埃塞克商學院、市政工程建築工業學校、上法蘭西國立應用科學學校、里昂國立應用科學學校、巴黎高科集團、尼斯索菲亞綜合理工學校和SKEMA商學院(按法語校名首字母排序),15所中國高校分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按校名拼音首字母排序)。此外,法國建築與遺產之城代表團也出席了論壇。

當天,《同濟大學對法合作三十週年成果展——暨慶祝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建院25週年展暨中法建築與城鄉遺產保護合作25週年展》在同濟大學博物館揭幕。

據悉,近30年來,同濟大學已與60餘所法國高校建立合作關係,校內有25個專業學院參與對法合作。爲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同濟大學建校117週年,今年同濟大學舉辦系列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在法國凡爾賽舉辦的“行走江南園林”展覽、“150位中國建築師在法國”25週年紀念研討會、中法大學校長論壇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