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5月19日,《新聞聯播》報道了基礎設施建設、糧食安全、旅遊業發展、交通、物流等多個領域傳來的利好消息,各行各業的數據顯示,“中國號”這艘高質量發展的巨輪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人民美好生活的願景正在不斷變成實景,中國未來可期、前景光明。

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國家水網建設全面提速

今年以來,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全面提速。

1至4月,新開工江西樂平水利樞紐、黃河寧夏段治理、湖南梅山灌區等20項國家重大水利工程,比去年同期多6項。同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等一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實施。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20多億立方米,惠及沿線7省市超1.76億人。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開工重大項目,在輸水總幹線出口段施工現場,雙臂鑿巖臺車正在隧洞內向前掘進。工程完工後,將連通長江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兩大戰略水源。

大中型灌區新建和現代化改造項目也加快建設。1至4月,已實施927項,完成投資175億元。

抓好“三夏”生產 夯實糧食豐收基礎

連日來,各地搶抓農時,全力抓好“三夏”生產,爲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基礎。

風吹麥浪,滿地金黃。爲確保麥收工作順利進行,四川組織了700多支農機應急服務隊,目前全省910萬畝小麥已經收穫過半。安徽大範圍普及新型聯合收割機,幫助廣大農戶搶收小麥。

江蘇3500多萬畝小麥豐收在望,各級農技植保人員惠民下鄉,指導農戶做好小麥測產、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浙江寧波、桐廬等地啓用智能化循環式烘乾機,24小時連續作業,溫度、水分等實時監控,大幅提高麥收作業效率。

備戰夏收。山西運城提前做好農機檢修、農機安全生產培訓、發放跨區作業證等準備工作;河南周口各大倉儲點積極騰倉並庫,優化收儲流程,提升收儲能力。

眼下,南方早稻進入分櫱期。在江西南昌,193.5萬畝早稻長勢喜人,農戶科學管水,及時追肥,爲夏糧豐收打下基礎;在廣州增城,當地推廣水稻增密增穗技術,水稻畝產有望提升200斤左右。

黑龍江今年將更新農業機械17萬臺以上

黑龍江今年將更新農業機械17萬臺以上。目前,黑龍江農機保有量超300萬臺,大型高端智能農機已覆蓋全省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各個環節,數量超過27萬臺,帶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

各地推出各類文旅惠民措施 多舉措豐富旅遊體驗

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各地舉行系列活動,推出各類文旅惠民措施,爲市民和遊客帶來豐富的旅遊體驗。

“精彩北京 暢遊京城”系列活動啓動,北京推出文旅惠民“大禮包”,還將聚焦京津冀文旅協同發展,打造三地特色文旅市集。廣東各地市舉辦287項文旅活動,推出602項文旅惠民措施,包括髮放文旅消費券、景區優惠減免門票等,進一步豐富文旅產品服務供給。

黑龍江旅遊日主會場活動在伊春舉行,戶外露營、森林音樂會、特色集市等特色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河北保定騎行愛好者探尋鄉村產業、品嚐特色美食、暢覽自然美景、領略傳統文化。

新疆百餘家景區推出免票、門票打折等活動,各地州市推出百餘項惠民活動與公益性文藝匯演,激發旅遊市場活力。江蘇以“暢遊水韻江蘇,樂享幸福生活”爲主題,發佈夏季旅遊線路,讓遊客進一步瞭解江蘇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安徽多地推出精品旅遊線路,同時增加了微場景和微演藝活動,爲廣大遊客和市民獻上豐富的文旅“大餐”。

5月19日,西藏納木錯開湖,遊客們不僅能欣賞高原風光,還能體驗特色民俗活動。貴州貴陽市舉辦民族團結巡遊大聯歡,蘆笙舞、木鼓舞、踩堂舞等非遺展演輪番登場。杭州發佈100個生活微地標,讓遊客沉浸式體驗自然山水和文化底蘊。依託正在舉辦的世園會,四川成都推出世園會夜間消費體驗場景,“遊船+火鍋”“遊船+戲曲”等一系列夜間活動爲遊客打造文化旅遊新體驗。

4月我國民航國際客運規模突破500萬人次

記者從中國民航局獲悉,4月份,民航共完成旅客運輸量5595萬人次,同比增長10.6%。其中,國內客運規模較2019年同期增長8.1%;國際客運規模突破500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83.8%,恢復水平連續三個月超80%。

目前,我國國際客運航班通航70個國家,其中比2019年新增科威特、塞爾維亞、坦桑尼亞、盧森堡、巴布亞新幾內亞5個通航國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客運航班量已恢復至每週4053班,約爲2019年的76.6%,比行業平均恢復水平高3.5個百分點。

我國縣鄉村三級客貨郵服務站點超5萬個

今年以來,我國創新發展農村客貨郵融合。目前,我國縣鄉村三級客貨郵服務站點已超5萬個,有力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在山東無棣縣,當地葦簾加工大戶馬振宇依託村裏的快遞網點幹起了直播,每年光通過電商直播銷售出的葦簾就有10多萬片,相比原來的僅批發內銷,收入增長50%。

今年以來,我國各地整合農村客運、貨運物流、郵政快遞資源優勢,建設“一點多能”的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站點。截至目前,超1100個縣級行政區開展農村客貨郵融合業務,建成5萬餘個客貨郵融合站點,客車年代運郵件快件超過2億件。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小小傳感器做成大產業

今年以來,各地大力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河南鄭州瞄準高端傳感器產業,短短三年時間,相關企業數量翻番,產值增長了20%。當地的傳感器產業是如何變大變強的?來看記者調研。

記者來到鄭州幾家大型傳感器企業時,正趕上他們推出新產品。運動鞋裏植入可彎折的觸覺傳感器,監測人的運動數據;傳感器變成“電子皮膚”,能用到人形機器人上;柔性生產線上用上視覺傳感器,可以對2000多款不同的鋁板進行精準識別。

傳感器被稱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裏的“神經元”,也是物聯網的關鍵零部件。最近幾年,新能源車生產、工廠智能化改造、城市更新加快步伐都帶來大量的傳感器需求。在鄭州傳感器產業最集中的智能傳感谷裏,記者轉了一圈,發現這樣的小型供需對接會隨時都在舉辦。

然而,過去一段時間,鄭州當地所生產的傳感器研發週期長、迭代速度慢。面對新一輪的傳感器應用大爆發,鄭州如何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一類新型科研機構在當地悄然生長。

在新設的河南省智能傳感器產業研究院裏,記者留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儘管大家身着同一種工服,但名牌上的這排小字卻不盡相同。有的是傳感器企業的,有的是大學的,有的是物聯網公司的,還有的來自行業協會。

新型科研機構打開了從“0”到“1”的窗口,但爲了讓新產品加速上市,還需要破解從“1”到“100”的難題。在政府引導下,一條擁有100多套高端精密製造設備的中試產線將通過產業聯盟的方式實現共享共用。

今年一季度,鄭州規模以上傳感器及相關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6%,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的傳感器企業正在向高技術製造業進階,向新技術領域進發,向高端市場進軍。

1—4月我國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同比增長21.7%

記者從國家郵政局獲悉,1—4月,我國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累計完成569.5億件,同比增長21.7%。其中,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508.1億件,同比增長24.5%。

《成渝綜合交通標準體系》發佈

交通運輸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重慶、四川近日聯合發佈《成渝綜合交通標準體系》,圍繞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運輸服務一體銜接、運行管理協同聯動3方面需求,共佈局了50項重點標準。到2027年,成渝綜合交通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全國最大海上光伏項目正式開工

5月19日,全國最大的海上光伏項目——中核田灣200萬千瓦灘塗光伏示範項目在江蘇連雲港開工。項目總投資98.8億元,預計於2024年9月首次併網,在運行期25年內年平均上網電量22.34億千瓦時。

今年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歐(亞)班列累計開行運量突破3萬標箱

記者從南京海關了解到,截至目前,今年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中歐(亞)班列累計開行運量突破3萬標箱,同比增長32.8%。班列覆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和地區,貨物涉及整車、家電、服裝、食品等100多個品種。

“國聘行動2024”雄安高質量發展專場舉辦

5月19日,“國聘行動2024”雄安高質量發展專場在雄安新區舉辦。通過國聘線上招聘專區、線下招聘會、直播招聘等形式,爲用人單位和人才搭建起交流洽談平臺。截至目前,已有280多家單位發佈1萬多個人才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