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重慶警方通報了“胖貓”事件詳情:“胖貓”與譚某存在真實戀愛關係,譚某未實施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以戀愛爲名騙取“胖貓”財物的行爲,不構成詐騙犯罪。

“胖貓”事件引發熱議後,譚某一度成爲網絡輿論批評的焦點,而此次警方通過十分詳實、有說服力的調查,把公衆關心的一系列問題都解釋得清清楚楚,也還了當事人以清白。至此,曾在輿論場引發熱議的“胖貓”事件終於塵埃落定。

“胖貓”離世是一場誰也不願意看到的悲劇,但他與譚某的戀愛純屬兩人之間的私事。其中的是非對錯、恩怨糾葛外人難以評判,至於經濟往來的細節,在調查結果出爐之前一般人更是無從知曉。在這種情況下,作爲私事的“胖貓”風波竟然能長時間霸佔公共輿論場的C位,吸引了衆多網友的注意力,這實在不是一個正常現象。

根據警方披露的信息,“胖貓”的姐姐劉某用大號懷念弟弟,小號曝光譚某個人信息,並且找人代寫文案以博取網民同情。警方將依法對其行爲作出處理。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一系列不實言論爲何能獲得流量的加持?

回溯“胖貓”事件的發酵過程,不難發現,正是社交媒體平臺的助推和引流,讓此事一度在五一假期的熱搜榜上“霸榜”。表面上看,社交媒體也沒有爲此事下定論,只是單純地發佈信息、觀點,但事實上,放任大量未經證實的內容進入公共輿論場的行爲,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從警方通報來看,“胖貓”事件引發熱議後,個別網友爲蹭流量、博眼球,編造謠言,不僅對譚某本人造成了傷害,也產生了十分惡劣的社會影響。不造成嚴重後果就不處理,正是個別社交平臺永遠“慢半拍”的操作,給了這些謠言充足的生存和傳播空間。社交媒體需要發展“流量經濟”無可厚非,但作爲極具影響力的平臺,不能忘卻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

“胖貓”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還不止於此。部分網友對此事的熱議,夾雜着許多性別、對立的拉踩、互撕,充斥着不少偏激、極端的言論,甚至有人故意“帶節奏”,激化矛盾。這一切,不僅建立在一個由不實信息搭建的空中樓閣之上,而且已經完全偏離了公共討論的根本目的。

這些年來,有些輿論熱議的話題正在“降格化”,個別人根本不關心涉及公共利益的複雜議題,反而更關注當事人的隱私信息,熱衷於從原本私密的家庭、個人生活裏挑選蛛絲馬跡、似是而非的“證據”,發表夾帶私貨、不負責任的言論。這無疑是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社交媒體時代,爲公衆帶來了公共話題和私人話題、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互相滲透的複雜狀況。沒有人會否認網絡空間言論表達的開放性、自由性,但也應該看到:一旦那根確定“公共性”“公共價值”的界線不復存在,不僅很容易造成對個體的誤傷,比如“胖貓”事件中的譚某。更重要的是,公共討論的價值和意義也會被消解,淪爲個別網友給家長裏短“斷案”的一出出鬧劇。

此次重慶警方細緻、到位的通報值得點贊。在事件成爲輿論場熱點而真相未明的情況下,平臺更應該肩負起公共責任,爲蕪雜、混亂的互聯網信息傳播把好關,絕不能“唯流量論”,任由正常的討論滑向撕裂和對立。另外,如何在禁言、封號、整改、處罰等常規措施的基礎之上繼續完善規則,增加“喫人血饅頭”、散播謠言等行爲的違法成本,也值得思考。

不管是此前悼念“胖貓”,還是批評譚某,相信大多數網友還是出於一份樸素的情感。但是“胖貓”事件也提醒公衆,面對網絡上的熱點,有時候不僅要保持耐心,“讓子彈飛一會”,更要試着去區分、辨別其中的“公共性”,培養自身的公共理性,關心事件裏的公共問題而非個人隱私。總而言之,還是要少一些無謂的猜測,多一些溫暖的共情。

相關報道:“胖貓”事件關鍵信息梳理(中國新聞網)

19日晚,重慶警方@平安南岸 通報“胖貓”事件詳情:

①2021年11月,“胖貓”與譚某玩網絡遊戲時認識,同年12月24日,雙方確定戀愛關係。2024年2月7日(春節前夕),譚某帶“胖貓”回老家,將其作爲男友介紹給父母及親友。

②自2021年11月兩人網絡認識,至2024年4月11日“胖貓”跳江身亡,“胖貓”向譚某轉賬317次共計79.9萬餘元;譚某向“胖貓”及其親屬轉賬179次共計46.3萬餘元。

③譚某未實施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以戀愛爲名騙取“胖貓”財物的行爲,不構成詐騙犯罪。

④“胖貓”姐姐劉某通過短視頻賬號多次發佈“胖貓”與譚某私聊記錄、轉賬截圖等個人隱私信息。後又在發佈懷念“胖貓”信息時,採取另註冊賬號在評論區點評引導、邀約親友跟評的方式,繼續曝光譚某相關地址、短視頻賬號等信息,導致譚某被網民攻擊辱罵,譚某支付寶收到大量附辱罵留言的小微轉賬,網絡出現多起威脅譚某人身安全的言論,嚴重影響譚某正常生活。劉某認識到自己行爲的違法性並認錯,警方將根據進一步的調查情況依法作出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