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衢州日報

新辦的手機卡,剛啓用就收到接連不斷的催貸電話;註冊APP卻頻繁顯示號碼被佔用;給運營商客服致電,卻被告知要自己協商處理……當手機碼號資源愈發稀缺,“二次放號”這一盤活資源的常規手段,卻給用戶帶來許多新的麻煩。

移動互聯網高度成熟的今天,手機號承載了更多標識身份的功能,包括賬號註冊、實名認證、短信驗證碼等等。這也就意味着,買到“二次放號”號碼後,遭受的不便和麻煩可能更多。

最常見的,新手機號碼已經註冊過微信、支付寶等大衆化的互聯網服務,新機主需要自己去進行解綁等操作。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如果出現前任機主是老賴甚至違法分子,那麼現機主基本就告別正常的號卡服務了,持續的電話短信騷擾會讓電話卡變得徹底不可用。對於互聯網平臺來說,“二次放號”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果一個號碼被多個人先後使用,並用來註冊和使用各大互聯網平臺,用戶將面臨潛在信息安全風險,隱私很可能被暴露在不法分子手中,被黑產加以利用。同時,原先的賬戶持有者如有優惠券或開通綁定了免密支付等服務,也存在着資金、資產損失的可能。一些不規範的網絡小貸公司野蠻發展客戶,甚至有網貸廣告宣稱“有手機號就能放款”“測測你的手機號值多少錢”。不少老賴爲了擼網貸公司的“羊毛”,頻繁換號,導致一些接盤“二次號”的無辜用戶“背鍋”。

互聯網需要使用手機號作爲業務識別的“身份證”,除了強化自身的用戶信息和數據安全管理機制,也應建立更廣泛的攻守同盟,打破信息壁壘,在更廣泛的領域裏,避免讓自家的用戶成爲“二次放號”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更可靠的用戶認證方式,避免過度依賴手機號碼。應根據運營商的“二次放號”流程,設置自己的號碼隔離、重啓流程。

運營商應該對於“二手號碼”進行重新清洗,各平臺應該減少負面標記,制定負面標記退出機制;建立清晰完善的投訴渠道及投訴快速處置機制。對於支付、電商等涉及用戶錢財的應用,建議加大指紋、面部識別以及身份信息識別的應用,減弱對手機號登錄等的依賴。據浙江在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