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馬鞍山日報

博望高新區高端數控機牀智造園項目(一標段)效果圖,該項目爲博望區首個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機器上樓、汽車上頂”產業園。

提質增量,持續擴大“有效投資”進行時

記者 吳衡

投資連接供需兩端,是發展的風向標,也是增長的助推器。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則是新形勢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主動選擇。

近年來,我市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堅持以製造業爲綱,緊扣高質量、全力拼經濟,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以擴大有效益的投資來優化有效供給、增強經濟發展動能,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產業佈局向“新”,發展有潛力

人工智能產業項目來了,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項目來了,和縣天能鈉鋰電正極材料及研究院、博望區寶錦新能源汽車輕量化產業基地等總投資50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也來了……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項目和產業是最直觀的增量。

優質項目、新興產業“落子如飛”,我市靠的是產業佈局“雙管齊下”:一方面,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分行業、分領域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另一方面,搶抓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數字經濟等“風口”產業,選準細分領域,前瞻佈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持續打造“1+3+N”產業融合集羣升級版。

2023年,全市新增規上製造業企業188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均突破1000家,戰新產業產值、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8%、12.9%。

投資結構更“優”,發展有活力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經濟結構,投資結構更優,經濟發展才更有活力。

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拓寬民間投資空間;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通過優化融資支持、強化要素保障等方式,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促進民間投資項目落地實施……

近年來,我市聚焦優化投資結構,爲促進民間投資發展出臺了一攬子政策。在這裏,更多民營企業“敢投資”“願投資”,民間投資不僅“投得快”更“投得好”,成爲提升投資質量、增強投資活力的關鍵力量。

今年一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民間投資增長35.2%,高於全省30.8個百分點。

改革創新見“效”,發展有實力

今年1月5日,全國“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交流會在我市舉行。會上,馬鞍山市“深化改革賦能 推動提質增效”成功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標杆案例,這是我市努力讓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產出,致力於提升投資與建設質效的生動實踐。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擴大投資的效益,且看馬鞍山是如何去做的?

如何激發企業科技創新主體活力?我市在科技創新券上做文章,着力解決企業科研儀器使用難、使用貴問題,加速釋放企業潛能。

如何增強創新人才吸引力?我市從創新特殊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入手,“人才怎麼樣,讓企業自己說了算”,1829名“黑手套員工”破格取得高級工以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企業有收益,員工更滿意。

如何更高效地配置資源要素?我市把“畝均論英雄”作爲推動傳統產業轉型的關鍵一招,深化畝均效益評價,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推進“機器上樓、汽車上頂”。

在各項改革創新舉措的引領下,投資質效持續提升,城市活力加速釋放,經濟社會發展展現出澎湃的生命力。

如今,放眼一江兩岸,優質項目接連“落地開花”,產業轉型升級蹄疾步穩,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一批“好線索”變成“大項目”,“效果圖”變成“施工圖”,“施工圖”變成“竣工圖”,奮楫揚帆的馬鞍山正在高質量發展航道上篤定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