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村貌何以“蝶变”?

——发动村民,共建和美乡村

■ 本报记者 彭园园 韩小乔

样本意义

1.谁是主体?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维护者,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度参与。

2.谁来投入?戴尧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始终把生态宜居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足用好村集体收益。

3.如何长效?人居环境建设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了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立夏已过,走进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除了丰收在望的麦田,这里还有不输皖南山水的环境。涡河从村北缓缓流过,成片的藕塘里莲叶田田,水泥路干净整洁,村居错落有致……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五六年前,当时的戴尧村“下雨一脚泥”,与如今的戴尧村判若两地。究竟是什么让这个皖北的村落实现了“美丽蝶变”?

账上有“余粮”,发展有底气

走进戴尧村,目之所及,道路全是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主干道两侧,安装了路灯。站在村委会办公楼前,面前的村民广场敞亮气派。拉呱聊天、跳广场舞,这是村里人最爱来的地方。

问到村里哪里变化最大、影响最大,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道路。村民梁浩甜回忆说:“原先是土路,晴天灰大,雨天脚底沾泥。总之,从外面走回来,身上总带点脏,导致家里的卫生也得跟着勤打扫。”

梁浩甜在镇上经营五金店,但仍住在村里。“村里修了水泥路,感觉立马不一样了,走二里地进门也不沾灰。”她说,路建好后不久,她家紧跟着就盖起了三层小楼,“路好了,村里完全不比城里差,而且更贴近大自然,有人情味,我还是乐意在村里住。”

道路硬化、安装路灯、河道清淤、“厕所革命”……戴尧村党总支副书记葛新权细数着这些年来村里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进行的工作。

据统计,戴尧村累计安装路灯720盏,新铺道路5902米,绘画墙报6处,完成路边绿化140亩,清理地头沟9340米,贯通所有水系,道路户户通与亮化工程全部完成。自来水普及率100%。建成公厕16座,并购买抽粪车一辆解决改厕后的厕所维护问题。为农户家庭提供100兆以上的宽带接入,实现了光纤进村入户。戴尧村先后获评“安徽省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省森林村庄”等荣誉。

基础设施改善,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钱从哪儿来?

葛新权回答道:“早期的道路硬化等靠财政拨款,但后期的维护,大多靠村集体收益。”

时间拨回到2018年,戴尧村的村集体收入为零。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村里形成了莲藕、西瓜种植等基础的农业产业链,经济完成飞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事关农民根本福祉。

“在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葛新权说,修缮公厕、安装路灯,都是使用村集体收益完成。在使用之前,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统一征求意见、举手表决,再决定资金的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戴尧村还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兴建了村史馆、村民广场、文化大礼堂,定期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账上有“余粮”,发展有“底气”。

戴尧村坚持“全村一盘棋”,统筹协调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实现了全体村民参与美丽村居共建共治共享。

还是得靠“管”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用葛新权的话来说,建是开始,长效靠管。

农民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维护者,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度参与。“为了实现全村参与,我们动员每个自然村的党员、退役军人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的维护中去,比如谁家院子乱堆乱放,由他们去引导说服。”葛新权说。

戴尧村“两委”党员在“五清一改”、垃圾处理等方面作出表率,以党带群,共治共建,把“村里事”变成“大家事”,“任务命令”转变为“自觉行动”,村民自觉维护卫生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

戴尧村基础设施好、整洁干净的环境,广受夸赞,一种集体荣誉感也从村民心底油然而生,更加自觉维护环境。村民石爱侠从事木材贩卖生意,常年走村串寨,她感慨地说:“去过那么多村子,对比以后发现,还是咱村里干净漂亮,一定要好好爱护!”

除了呼吁村民自治,戴尧村“两委”把人居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村子划分为保护区、居住区、生产区等农村生态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

保护区设有护塘员,负责定时清理荷塘、沟头垃圾;居住区生态治理主要针对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坚持“户分类、村转运收集、县处理”来开展环境基础设施配置等。

走在村道上,记者注意到,基本每个路口都有一个垃圾桶。戴尧村使用村集体资金,购买卫生保洁外包服务,保障垃圾及时清运。作为补充的村公益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天早上6时左右,村民广场会准时停放着好几辆三轮车,十几个农户有的拿着笤帚、有的拿着除草机,等待分工上岗,这支平均年龄超70岁的队伍就是村公益队。

戴尧村创新性地将就业帮扶和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利用村集体资金发放工资,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岗位,对主干道、街巷路和房前屋后的垃圾进行集中治理。

“村里老年人占比高,设置公益岗,既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了收入来源,也能让他们进一步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自发地加入到村环境维护中来。”葛新权说。

从“美丽乡村”迈向“和美乡村”

5月8日,村道上,一些清运车正在清理路两侧的小土堆。不久前,戴尧村沿路铺设下水管道,以解决雨水排泄问题。

去年,《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的出台,对生态宜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与自然融洽友好,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庄风貌特色彰显,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打造‘美丽乡村’是1.0阶段,我们现在正朝着‘和美乡村’2.0阶段奋斗。”葛新权说,如今,一些新的规划正在逐步实施。在污水排放上,管道铺设进一步覆盖全村;对沟塘等水环境开展进一步改善整治……

不仅要“高颜值”,还要通过人居环境改善,丰富老百姓的休闲生活。

根据自然村场地和村民需求,戴尧村“两委”正计划着利用闲置场地和水塘边空间,建设乡村小广场和小公园,增添健身游乐设施。

在一些村民的房屋门口,记者看到了“美丽庭院”的标志。

“房屋干净整洁,符合‘美丽庭院’创建标准,我们就对这户房屋挂牌,表彰激励更多人参与创建。”葛新权说,“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从“一处美”到“一片美”,助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进入夏季,荷叶田田好风光,戴尧村便成了十里八乡的百姓最爱来的“打卡地”。再过不久,“耕读莲藕文化节”也将在藕塘基地如期举行。

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戴尧村“两委”谋划着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进一步开发村庄的旅游观光功能。

在戴尧村全域游览规划图上,记者看到,许多即将改造提升的位置被标注出来,围绕藕塘种植园,将打造观光点、休憩点、采摘体验点等,在居民集聚区,塘边小公园、宅前小菜园、乡村小游园、宅旁小果园等景观小品被逐一列入规划。

戴尧村位于涡河沿岸,历史上曾以办砖窑为生。打造和美乡村,要记得住乡愁。

戴尧村“两委”规划对村史馆进行改造提升,以“窑工文化”和“涡水文化”为纽带,以“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为主线,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文体活动。

从“一时美”延续到“长久美”,将“颜值”提升至“价值”——和美乡村”是内外兼修的美,更加强调乡村主体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未来的戴尧村如何蝶变,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