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勞動報

上海九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護理創新工作室

創新引領,解決護理領域難題

工作室開設護理門診。

工作室開發護理器具。

在上海市護理學會“助力護理隊伍建設,凝聚巾幗力量,發揮巾幗創新人才示範作用”的引領下,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侯黎莉領銜申報的口腔頜面頭頸腫瘤護理工作室成功獲首批“海上護理”巾幗創新聯盟特色護理創新工作室。

工作室以中華護理學會口腔頜面護理專業委員會、上海口腔醫學會護理專委會學術平臺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爲依託,致力於解決口腔頭頸腫瘤專科護理領域的難題,打造專注於口腔頭頸腫瘤護理的創新工作室。

九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是由院士牽頭的國家級重點學科、教育部“211工程”,是國內唯一具備手術、放療、化療、激光、冷凍、生物-分子靶向及腫瘤基礎研究多位一體的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專科。

推動新技術發展

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患者在術後常面臨併發症的困擾,康復之路曲折且艱難。在侯黎莉的帶領下,工作室團隊基於循證理念,精心構建並初步驗證了針對患者術後氣道管理、吞嚥功能恢復、飲食營養調整、言語功能鍛鍊、下頜骨缺損修復、肩部運動鍛鍊等多方面的康復護理方案。

新方案包括利用經皮穴位電刺激,改善惡性口腔腫瘤患者放療後的味覺障礙,結合中醫穴位與經皮穴位電刺激法,將特定的低頻脈衝電流刺激指定的穴位,以達到治療效果;制定口腔腫瘤術後下頜骨節段性缺損患者咬合功能鍛鍊方案,包括贗復體管理、肌肉鍛鍊,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咬合功能;建立口腔癌自體脂肪填充圍術期護理規範,填補了該領域空白,有效改善患者術後面頸部軟組織緊繃、僵硬、麻木、痙攣等不適症狀,促進功能恢復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了圍手術期專科護理水平;通過實施肢體運動聯合穴位電刺激的護理技術,有效地降低了腫瘤患者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風險。目前,這些技術已推廣至數十家醫療機構,惠及患者千餘人。通過對17個研究方向及關鍵技術的創新,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狀,提高了生活質量,促進了患者康復。

工作室還開發了與新技術相配套的護理器具,併成功實現成果轉化,助力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其中,一種適用於氣管套管的自粘性雙向固定裝置能有效吸收氣切造瘻口分泌物,減少對周圍皮膚的刺激,節省醫護人力資源,減少敷料的更換頻次。另一種新型氣切導管防護裝置,包括新型氣切導管防護罩和抗返流痰液接納護理袋,能有效盛接痰液、防止噴濺、抵禦病毒,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爲保障呼吸道安全建立了一道防線。這些專利成果在多個領域獲得了重要獎項,爲口腔頜面頭頸腫瘤護理帶來了新的進展。

工作室的創新成果豐碩,影響力不斷擴大。在臨牀護理創新實踐的基礎上,工作室成功申報了多項科研項目,並在國內外發表了大量論文。工作室的長三角智慧化康復隨訪平臺在上海九院及長三角聯盟醫院進行了臨牀推廣應用,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並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成果,最終輻射全國135個聯盟單位,實現了優質資源共享,擴大了工作室的影響力。

探索全病程管理模式

通過建立護理門診和康復隨訪平臺,工作室在患者康復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工作室率先開設了國內第一家口腔頜面-頭頸腫瘤護理專科門診,爲口腔腫瘤患者術後吞嚥、張口、營養等制定康復方案,對口乾、味覺障礙、睡眠障礙進行有效的症狀管理,年接診量超1000餘例次。工作室通過建設患者康復地圖索引,進行全病程干預及指導,探索口腔頭頸腫瘤患者全病程管理新模式。

爲加強患者居家期間的護理質量及追蹤隨訪,工作室藉助人工智能信息化手段開發了康復隨訪平臺。基於智慧化康復平臺的口腔頜面腫瘤患者家庭營養管理模式,工作室藉助APP爲患者制定《家庭腸內營養計劃》,通過物聯設備,AI自主識別ONS的熱量、蛋白含量,同時對每餐攝入不足的患者進行異常提醒,定期測量患者體重等指標。通過《營養計劃》的實施,提升了患者居家營養水平,增加了患者依從性。通過康復隨訪平臺的建設,實現了對居家患者的智能化康復訓練提醒、指導和效果追蹤、評價,對降低患者居家期間肺部感染髮生率、氣道相關併發症、胃管及胃造瘻相關併發症發生、社會疏離、患者再住院率等效果顯著,且提高了肩關節活動度。

搭建線上線下科普平臺

此外,工作室還通過線上線下的科普平臺,向社會公衆普及口腔頜面頭頸腫瘤護理知識,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工作室通過微信視頻號推廣了《氣管切開的家庭護理》《口腔腫瘤術後的營養支持》《肩頸功能鍛鍊》等主題的科普視頻40餘條,累計播放量超2萬次。製作了《氣切患者家庭護理手冊》《胃管患者家庭護理手冊》等六大主題的科普手冊3000冊,向社會公衆免費發放,提高了工作室的社會影響力。2020年至今,工作室以在線直播形式開展了線上科普宣教,視頻點擊量累計達3萬餘次,直播在線觀看累計達8000人次,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

工作室還爲口腔頜面頭頸腫瘤護理領域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爲該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不僅爲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患者提供了全面、個性化的護理服務,更爲該領域的治療與康復之路點亮了新的希望之光。 文/ 郝桂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