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 □本報記者 郭奇男 通訊員 張蜀雁

她是潛心科研的85後青年育種專家,她是致力於馬鈴薯育種的後起之秀,她更是立志於“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的科研路上的奮鬥者。她就是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加公司)質檢部經理、研發技術總監呂文霞。

走進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中加公司研究中心的理化實驗室,呂文霞正與同事們忙着做實驗、比數據、觀結果。跟隨呂文霞的腳步,穿梭在公司的各個試驗小區,看似靦腆少語的她,一提到馬鈴薯就連眼神兒都是明亮的。她指着幼苗培育室裏長勢很好的馬鈴薯幼苗說道:“從事馬鈴薯育種工作這些年,我只有站在地裏的時候纔是最踏實的。因爲農業科學本身就是實踐科學,所以我們必須到田間地頭,要了解農民在想什麼、農業最需要什麼。”

1986年出生的她,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就職於內蒙古大學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助理工作。她從此與馬鈴薯結下了深厚的緣分,2015年在中加公司就職,從一名普通的馬鈴薯種薯質量檢驗員成長爲公司質檢部經理、研發技術總監,主要從事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及病蟲害綠色防治等工作。

她時刻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爲榜樣,瞄準新時代種業振興的要求,農民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不斷創新,在馬鈴薯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研發、種薯質量管控和檢驗檢測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呂文霞先後於2019年、2021年、2023年榮獲烏蘭察布市、內蒙古自治區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12月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北疆工匠”榮譽稱號。她共發表學術論文9篇,其中SCI文章1篇;獲授權專利17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參與編寫實用技術叢書2部;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項、地方標準8項;參與選育馬鈴薯新品種12個,新品種推廣面積累計達50餘萬畝。2024年4月12日,呂文霞團隊申報的“一種馬鈴薯品質分析的方法”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專利。

呂文霞說:“馬鈴薯育種選育一個優質品種,需要8年甚至更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堅持,更要耐得住寂寞,還要有情懷。”

呂文霞時刻牢記袁隆平先生“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授到農民手中,應用到生產一線”的理念,其中她參與的“內蒙古馬鈴薯晚疫病智慧測報及減藥減害技術的應用推廣”項目,在全區41個馬鈴薯主產旗縣(市、區)建立的103個物聯網自動監測站點基礎上,進一步加密佈設監測點、完善配套設備,結合預警推廣科學防控,實現馬鈴薯晚疫病預警提前14—20天,用藥減少3次左右,畝均減藥100克以上,真正達到減藥減害的目的,累計推廣面積達到100餘萬畝。該項目榮獲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

此外,她根據四子王旗當地氣候特點及病蟲害發生特點,利用業餘時間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指導、微信視頻等方式義務爲當地農戶在馬鈴薯品種選擇、馬鈴薯病蟲害發生及鑑定、不同品種馬鈴薯栽培要點等方面進行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民100餘場(次),共計3000餘人(次),深受四子王旗廣大農民的認可和讚賞,並於2021被選爲烏蘭察布市科技特派員。

“針對馬鈴薯的不同用途,如鮮食、薯條、薯片、澱粉、全粉等專用薯,我們接下來將通過常規育種和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方式,選育綜合性狀更加優良、更抗病抗逆、適應性更廣、具有重大商業價值的馬鈴薯新品種,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馬鈴薯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呂文霞信心百倍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