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乌海

培育“头雁”为乡村振兴蓄力引航 □本报记者 郝飚 通讯员 路静

家庭农场里,“头雁”积极向养殖户传授科学养殖技术,携手走向规模化养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头雁”通过引进深加工项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乌海市大力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大棚需要增开一个侧门,方便种植工人出入,同时防止棚内温度流失。”在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内,乌海市新义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骏和种植户们查找温室大棚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大棚基础设施方案。成为“头雁”以来,马骏积极响应乌海市盘活闲置温室工作,于去年3月承担起了该农业示范园104栋闲置温室大棚和20公顷撂荒地的改造建设任务。目前已成功引入6户种植户进行设施农业生产,63栋温室大棚重新焕发生机,农产品陆续上市,效益可观。

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鸿星田地专业合作社原味馒头厂,负责人林茂一大早便走进馒头加工车间,指挥调度生产。这段时间馒头大卖,日销量维持在4000到5000个。“去年,我参加了一系列‘头雁’项目培训活动。在浙江大学的学习让我收获满满。去年11月,浙江大学导师团还到乌海回访,实地帮扶指导我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林茂说。今年,林茂计划引进一条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丰富农产品深加工品种,带动更多农区居民就近实现就业。

乌海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张竞介绍,乌海市积极贯彻《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农牧业机械、农牧业生产服务等方向精准遴选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带头人,纳入“头雁”培育范围,形成“4个一”培育模式,组织“头雁”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截至目前,乌海市成功培育“头雁”16名,他们在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等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乌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共同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