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日報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

“三建兩融”讓社區教育暖到百姓心坎上

高職院校服務社區教育既是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內在要求,更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責任。

發揮優勢、擔當有爲,重慶城市職業學院做出有力回應。

學校大力開展“三建兩融”服務社區教育的探索,“三建”即建立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社區教育服務平臺、建設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兩融”即信息技術融入社區教育、課程開發與社區居民學習需求融合,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助力學習型城市建設貢獻職教力量。

做好“三建”

三管齊下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平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市民對社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高職院校深度參與社區教育給予了更多的期待。

在闊步邁向“三有兩能”區域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中,重慶城市職業學院瞄準民生需求,發揮示範先行作用。

面對教學資源與社區居民需求不匹配、不適應,無法深入社區瞭解居民學習需求等問題,學校通過建機制、建平臺、建資源,不斷提升社區教育服務水平。

抓重點,建立管理體制機制。學校將社區教育工作納入“雙高”建設重點任務、“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主要任務。完善社區教育工作管理體制,組建由校長擔任組長的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將社區教育工作作爲繼續教育工作要點之一,納入年度考覈目標體系,建立財政、校方、企業資助等多元經費籌措機制,確保經費穩定充足。

破難點,建設社區教育服務平臺。學校聯合社區和街道先後成立了“永川區中山路街道臥龍凼社區市民學院”“茶山竹海鄉村振興學院”,成功申報成爲永川區社區教育學院城職分院、區級“巴渝工匠”鄉村驛站,利用社區與居民的“零距離”優勢,形成了有效的供需對接機制。

解痛點,建設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學校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推進社區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免費向社區開放優質課程資源,爲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服務。目前,學校已建成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智慧助老”優質課程資源1門、市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3門、市級優質繼續教育網絡課程3門、市級優質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網絡課程1門、校級在線開放課程75門,獲批教育部職成司第三批社區教育“能者爲師”實踐創新項目立項2項,主持建成2個市級教學資源庫,參與共建1個國家級教學資源庫。

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強化平臺保障、增強供給能力……三管齊下,重慶城市職業學院有效破解了現實難題,提供了一份值得借鑑的案例樣本。

做特“兩融”

按需定製讓社區教育更精準惠民

“不同節氣、不同季節都有不一樣的應時食材,跟着節氣變化,喫好了更健康。”老百姓對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開發的《節氣養生十道菜》好評不斷。據悉,該課程成功獲批爲教育部社區教育品牌課程和重慶市優質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網絡課程。

備受好評的課程背後,是學校將課程開發與社區居民學習需求融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按需定製。

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有的居民想了解民法典、有的居民想學習如何做養生菜、有的居民想學習直播銷售知識。學校組織相應的教師團隊,開發了《民法典在生活中的應用》《直播電商銷售》等課程,把豐富多樣的課程送到百姓身邊。”

除了深度融合的個性化定製課程,學校還搭乘數字化快車,將信息技術融入社區教育,賦能社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學校依託“重慶市智慧校園示範校”項目建設,打造“數據開放共享、資源豐富優質、治理透明高效、服務便捷周到、信息安全可靠”的高水平“智慧城職”雲平臺,將學校各級各類課程資源全部上傳雲平臺,滿足不同類型的社區教育活動,讓優質資源飛入百姓家。

破難題、巧發力、深融合,學校通過高效推進“三建兩融”,不僅讓校社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形成合力,而且有力地提升了學校服務社區教育水平,先後獲評2023年重慶市社區教育示範基地、重慶市2022-2023年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遲蔓 胡忠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