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招商對接會上6位江寧村書記爭相“帶貨”

激活閒置房,做好“鄉村+”

豐收時節的親見稻田。 (受訪者供圖)

□ 本報記者 董翔

通訊員 江軒 高鴻飛

5月17日,2024年江寧區“鄉村+”招商合作第二季活動在元山社區菜塘大禮堂開啓。現場,秣陵元山、東山佘村、谷裏親見、淳化青山、湖熟和平、橫溪橫山的6位村書記輪番上臺,圍繞村中的文旅資源和閒置住宅、宅基地進行推介。

“我們地處江寧西部美麗鄉村的北大門,有自然水體雲水澗,還有人工湖泊薛家水庫,淘米山、巧山、竹子山三山環繞……”35歲的親見村黨總支書記李富園帶起“貨”來如數家珍,活動尚未結束,她就提前趕回村子,“考察團下午就到,我要做好接待準備。”

考察團陣容強大。40餘位客商來自文體休閒、健康養老、民宿餐飲、設計運營等多個領域,還有企業商會和駐區高校負責人,通過觀看推介、實地考察等形式,尋找藏在江寧美麗鄉村中的致富“潛力股”。

“江寧有着離城市最近的鄉村,也是南京近郊遊、鄉村遊的起點,南京第一代明星村基本都集中在江寧。”南京門派文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帆認爲,鄉村文旅正呈現客流量增多、客單價和毛利率雙下滑態勢,資源盤活面臨更大挑戰,鄉村旅遊產品到了迭代升級的關口。江蘇爾目文化旅遊發展集團董事長楊淇深表示,鄉村旅遊的長期獲客要通過政府鏈接、集聚一批有想法、有規劃的創客。“所有的鄉村環境都在變好,生態就不再是核心競爭力,未來一定要主打文化牌。”

從佘村的古建築羣、南風小屋,到黃龍峴的茶街、古官道,盤點江寧已經出圈的一批網紅村莊,大多是依託山水資源,梳理出各自的文化脈絡和發展方向。江寧區明確要求,要深化“鄉村+”內涵,積極探索打造一批鄉村+總部、鄉村+科創、鄉村+運動、鄉村+康養等類型的城鄉融合發展項目。

珠玉在前,初出茅廬的親見村正探索自己的路徑。2022年2月底,與剛調任的李富園一同進村的,是從事文旅項目的曠野星空團隊。“我們主打公司團建接待,這裏距離河西新城、雨花軟件谷‘一步之遙’,目標客羣開車25分鐘就能到達,同時還能鏈接牛首山、銀杏湖等成熟景區。”曠野星空合夥人卜學強一眼看中這個尚未開發的小村莊。

當年下半年,村黨總支在位於薛家凹自然村的2000平方米集體資產中,拿出大小不等的4幢、5間房屋,共1786平方米,出租給曠野星空團隊開發運營。拾光森林綜合度假基地裏,文旅產品陸續上新,與漫山樹莓相伴的露營地、帶游泳池的民宿、有大飄窗的鄉間咖啡館……薛家凹在社交平臺上小火一把,隨之帶來128畝的生態農田、背靠水庫的清水塘休閒配套、主打親子研學的菽禾農場等一系列新項目。財氣跟着人氣來,親見村村集體年收入連續兩年增長超30%。

小鄉村折射大文旅。2022年以來,江寧區共盤活閒置農村集體資產27處,開設民宿108家,建成市級以上美麗鄉村550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17個、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3個,光蔭裏度假民宿、良竺藝術農場等民宿獲評南京市星級民宿。

眼看轉型探索漸入佳境,李富園卻開始提前憂慮:親見村現有的4800平方米村集體資產中,已經租出去4300平方米,馬上到頂。“村‘兩委’可以直接調動的資源,已經面臨天花板,僅靠出租房屋的‘租賃經濟’也難以持續,我們很快意識到,一定要拉村民和社區進來,通過資產出租和服務入股,多方共同運營項目。”

讓廣大農民在共建共享中得到實惠,把沉睡資源變致富源泉是着力點。李富園把目光投向村民個人住宅和宅基地。歷時一個月的走訪,李富園梳理出10套產權清晰、村民有意願流轉的房屋,在一衆鄉村中“殺出重圍”,成功入選南京市首批“萊斯鄉村共享小院+”先行試點村。她和其他五個村的共同任務是,招募吸引一批城市精英、專家學者、自由職業者等歸園田居、抱團養老、創業創新,整合閒置農房,導入住宿、餐飲、菜地、果園等,有效解決“空心村”問題。

正因爲如此,李富園對當天的招商活動相當重視。去年,江寧區舉辦了首屆“鄉村+”招商合作活動,成功招引30個項目,其中投資額2000萬級3家,總招引資金1.2億元。

“目前村民房屋的租金只有3—4元/平/月,我們希望通過招募運營團隊和個人,把整村的品質做上去,讓租金翻一番,幫助村民增收的同時,鼓勵他們從‘收租的’轉向參與者、運營者。”李富園說。

江寧區近日印發的《關於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指導意見》也指出,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農民利用閒置農房發展庭院經濟,通過建立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方式,帶動羣衆就業創業。江寧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強政策扶持、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招引一批農業休閒觀光、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電商、特色種養等新業態,進一步實現農村閒置資產的改造和升級,爲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機遇在前,從事過8年街道旅遊工作的李富園卻想“慢慢來”。過往經驗告訴她,如果先提檔公共配套,再招引項目,裝修建設勢必給前者帶來二次破壞。“既然是和運營方、村民共同經營村莊,那麼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牆一路,都要等他們到位之後一起商量着來。”

各方都在達成共識。“我們是第一家進村的團隊,已經爲遊客解決了喫、住兩大基本需求。歡迎更多懂‘玩’、懂‘遊’、懂‘打卡’的運營方加入,我們一起把親見村變成‘長紅村’!”卜學強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