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周勃派人去找代王劉恆的時候,劉恆是很猶豫的。雖然,呂氏一族已經被陳平、周勃等人打倒了,朝堂即將回歸到劉氏一族的手裏,但是他真的能夠當上皇帝嗎?他不知道。

一直以來,他都不是劉邦受寵的兒子,大哥劉肥畢竟是長子,分封的齊國地大物博,孝惠是皇帝就不用說了,那麼,和其他的幾個兄弟相比,自己分到的領地幾乎是最差的,靠近匈奴邊疆,既偏遠又貧窮。

劉邦死後的這些年,呂后掌權,對於他和劉家的幾個兄弟,那是虎視眈眈,一心想除掉他們。劉恆母親的孃家本來就沒有身份地位,更沒有實力,對於劉恆來說,能夠在呂氏的眼皮底下苟且一口小命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回,當皇帝這樣的好事倒是找上自己了,雖然,呂氏一族已經被剷除了,但是呂氏扶持的少帝還在,陳平和周勃等人是真心希望自己當皇帝呢?還是從中做局,誰也不得而知,況且哥哥劉肥的幾個兒子還在,勢力強大,面對這樣的局面,劉恆十分忐忑不安。

他和自己的手下們討論,與母親薄氏商議,又跑去找人占卜,心裏面仍舊猜疑不決。母親薄氏告訴他,要不就先讓你的舅舅去探探口風。於是,薄氏的弟弟薄昭去了,薄昭回來以後,告訴劉恆,放心吧,你前去便可。

劉恆這才準備動身,並派宋昌在前,替他探路。

劉恆的上位之路正式開始了,這條路對劉恆來說意味着前方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他走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否則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劉恆是怎麼走的呢?

第一步,首先,雖然現在他可以確定,陳平和周勃等人確實是請他當皇帝的,但是畢竟這個皇位還沒有正式到自己手裏,劉恆不得不多留個心眼。

劉恆行車到渭橋這個地方的時候,陳平、周勃等人率領羣臣來拜見他。周勃於是上前恭敬地請劉恆下車,並希望借一步說話。宋昌告訴周勃有什麼話就當面說,公事公辦,私事就算了。劉恆這麼做也是不希望陳平、周勃等人在背後搞小動作,最後,周勃跪拜,拿出天子玉璽,劉恆才安心的和衆人回到代府,進一步商議。

當是時,朝中重臣以及劉肥的兒子劉章、劉興居都在現場,大夥一致請求劉恆當皇上。劉恆故作退讓之辭,稱自己沒有才能,受不起。

總共退讓了五次之後,陳平又再次獻上天子玉璽,希望劉恆不要推辭,讓劉恆收下。劉恆這才鎮定地說道:

“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爲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

意思就是說,我剛纔明明說不要了,但是是你們都想讓我當的,那我勉爲其難就當吧。

那一夜,還發生了一件不可告人的事情,宮裏有人偷偷到少帝,及其粱王,淮陽王和常山王的府中追殺了他們。

這個命令到底是誰下的,《史記》中沒有寫明,也許是陳平、周勃等人的主意,也許劉恆也參與其中,總之,劉恆的皇位算是到手了。

其實從他開始到這一步也能夠看出來,他是一個有謀略,會隱忍,懂得掌握時機的人。

如果不是呂后掌權,造成這樣一種局面,他可能會在自己的封地度過一生,但沒想到的是,上天垂憐了他,又或者是知道他這個人不一般,就是要把皇帝的位子送到他手裏。

接下來,劉恆的下一步是要鞏固的自己位置。

首先他要安撫功臣和各諸侯王,陳平爲左丞相,周勃爲右丞相,灌嬰做大將軍,呂氏原來奪走的土地全部歸還給齊國,楚國。各位有功的大臣和諸侯王全部賞賜。

接着,他提拔舅舅薄昭爲軹侯,又把從前在代國一直跟隨自己的宋昌等人安排到身邊,作爲自己的左膀右臂。

“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爲衛將軍,其封昌爲壯武侯。諸從朕六人,官至九卿。《史記·孝文帝本紀》“

看《史記》中劉恆的這段說辭,也是很有特點的,他說當時你們把呂氏一族的勢力剷除以後,請我去做皇帝,我曾猶豫不決,是宋昌勸說我,我才同意的,才保住了劉家的江山社稷。意思就是說,你看,沒有宋昌的勸說我根本不會來做皇帝,他的功勞很大,跟你們是統一戰線的。

所以,宋昌的提拔是有正當理由的,而且作爲劉恆的心腹,能夠和朝中大臣的勢力旗鼓相當。

看劉恆說話,他一直是以退爲進的方式在行事,包括他後來設立太子也是。他從不說自己要怎麼做,而是周圍的人向他提醒了,他還會推辭,直到身邊的人向他講出道理,說出意願,告訴他這麼做是應當的,符合邏輯和歷史規律的同時,劉恆纔會同意。

這樣一來,他首先是以試探的態度來推辭,直到對方肯定之後,他再順勢而爲,從而達到目的。劉恆是一個很懂人心,也懂得說話技巧和方式的人。既然現在要求是對方提出的,自己只不過是按着要求去做而已,那麼責任就不會在自己這裏了,而且也是你們所希望的,劉恆的上位就是順理成章的。

事情演變到這一步,基本的佈局算是走完了,接下來,劉恆要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他如何才能讓國家安定富裕起來,並且,讓他的子孫後代也同樣能夠受益。

劉恆做了很多事情,首先是減少刑罰,禁止暴行,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其次推賢舉能,選拔有用的人才,充實在朝堂之中,保持中央的活力,另外,他鼓勵發展農業,除田租稅,親自耕種,讓老百姓能夠真正踏踏實實過日子。

此外,他以身作則,以節儉爲風,自己穿着樸素,也讓宮中的妃子下人們同樣勤儉節約,據說,那個時候他的寵妃似乎連一件真正像樣的華裝麗服也沒有。

後來,邊境匈奴也曾來侵擾過,劉恆只是派人駐紮邊疆,以防有變,卻沒有開戰,等到匈奴撤退以後,他也就把軍隊撤退了。

劉恆是一個非常寬容仁慈的人,比如南越王趙佗想要自立爲王,劉恆深情並貌地寫了封信給他,要跟他做好兄弟,把趙佗感動得不要不要的,趙佗也不好意思再稱王了。

上朝的時候,吳王稱病不來,劉恆沒有責備,反而送了他一根手杖,還有羣臣中諸如袁盎這樣的人,說話沒大沒小,只要他們提出好的意見,劉恆也不會責怪他們。還有一回,大臣張武受賄的事被劉恆知道了,劉恆也沒生氣,反倒饋贈了他很多錢財。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恆的所作所爲褒揚讚譽: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從當時的社會環境看,漢朝確實需要一段休養生息的時光,來強大自己的實力,那麼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可能就是劉恆的風格,以柔克剛,以包容仁德之心聚攏衆人。

他不僅僅是在給自己的時代積累更多的實力,也是在爲他的下一代奠定更強大的基礎。

如果再看一看《史記》中的孝景帝本紀,關於孝景帝,司馬遷在七國之亂的問題上着墨較多,但是對於其他事情,不過是簡略記載。這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孝景帝當時的局面,其實是劉恆在位的時候,就已經打好基礎了。

孝景帝有能力對付七國之亂,還不是當時的實力強了,孝文帝給他留下的一班人馬管用麼?更不用說孝武帝了,牛逼哄哄,把匈奴一直打到遠邊,這個實力不就是他的爺爺,爸爸給他留下的根基麼?

那麼再反過來想,劉恆在位的時候,他肯定思考過非常多的問題,他看到的不僅僅是眼前,還有明天,和將來,所以,他纔會做這些打算,考慮方方便便。

這纔是一個做領導的真正格局,如果從劉恆的視角去看,我們能夠學習到很多的智慧。

其實,做任何一份事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當年秦始皇一統江山,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他的爺爺,爺爺的爺爺早就在做功課了,秦始皇正好有這個能力,時機成熟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