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吳月輝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第 19 版)

紮實提高科學傳播質量,是厚植創新沃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嫦娥六號開啓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之旅、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光子的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態、“柳江人”年代學疑團破解……近來,科技領域捷報頻傳,通過這些最新成果,公衆不僅瞭解和學習到許多新的科學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科學素養。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紮實提高科學傳播的質量,能有效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科學傳播是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將優質的科學理論知識與成果以專業、準確、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公衆,以促進科學文化的普及和科學素質的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傳播工作取得顯著成就,面向大衆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全面傳播科學思想、積極倡導科學方法,有力促進了我國的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

做好科研成果的科學傳播,能夠不斷提升公衆的科學素養,進而形成支持科研創新的良好氛圍。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科學研究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對科學傳播的質量和效果提出更高要求。

高質量的科學傳播,需要提高專業性和權威性。要建立健全科學傳播體系,加強科學傳播人才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科學素養,讓科學傳播人員具備更加專業的傳播能力和更加權威的科學知識。

高質量的科學傳播,需要加強互動性和參與性。傳播者應該積極回應公衆的問題和關切,鼓勵公衆參與科學討論和實踐,以促進科學文化的普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

高質量的科學傳播,還需要體現創新性和實效性。要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科學傳播,特別是要用好全媒體、數字化傳播方式,以更有力的形式和手段,不斷提高傳播的整體效能。

紮實提高科學傳播質量,是厚植創新沃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高質量的科學傳播,能夠讓公衆更加深入地瞭解科學知識和科技成果,提高科學素質和科技創新意識。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科學傳播質量一定能夠不斷邁上新臺階,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