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某種程度上就是基金產品的創新發展。

當前,基金品種已極大豐富,公司主體也較爲多元,隨着金融風控提升、監管形勢趨嚴,基金產品創新的實踐空間已較過往明顯收窄。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何尋找產品創新的路徑?又該如何避免陷入“僞創新”的陷阱?

同質化倒逼

創新勢在必行

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大發展,與此相比,基金產品的創新步伐卻有所減緩。一個重要的表現,是基金產品在加速新發之下日益同質化,無論是主動權益、固收,還是ETF、養老FOF,都面臨着“長不大”“做不好”“加速迷你”等煩惱。

截至目前,在全市場1.1萬多隻基金中,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佔比約爲10%。今年以來,一大批迷你基金預警清盤,其中不少來自2023年下半年成立的次新ETF、次新主動權益產品,甚至不乏成立於2024年初的產品。另外,隨着數量持續增加,基金產品的命名日趨雷同,“價值”“成長”“創新”“回報”“產業”“趨勢”“週期”“優選”“競爭力”等高頻字眼經常無序混搭。

業內也承認,同質化現象已不容小視,並期待真正的創新能“破土而出”。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產品的數量已達11602只,確實存在部分產品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趨同的現象,但這是市場化競爭的必經過程,最終會沉澱出最契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產品。這種現象也會進一步敦促基金公司通過產品創新和差異化策略來提升競爭力,以規避同質化可能帶來的低效用。”嘉實基金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華夏基金也表示,近幾年國內基金市場高速發展,增量已到一定程度,使得某些細分產品領域存在同質化情況。不過,這或許也無需過度擔憂。一方面,隨着基金退出機制逐漸常態化,沒有資源、業績和特色的高度同質化產品將被淘汰,基金產品數量最終會到達一個臨界均衡狀態;另一方面,隨着產品類型、形態不斷豐富,新進入者也將最終融入競爭,在基金規模持續增長同時,產品類型、結構的發掘也會隨着市場的需求和成熟,趨向均衡分佈。

創金合信基金產品研發部副總監張斌也持有類似觀點。他對證券時報記者說:“同質化是基金行業一直討論的話題,產品數量衆多確實容易讓投資者眼花繚亂、無從下手。不過,基金產品只是一個載體,載體可同質,但承載的投資策略和投資業績不一定同質。產品創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投資者的持有感受。”

“我們認爲,不能簡單用產品數量和基金規模這兩個維度去反映基金業的發展,而是要透過這些數量性標籤去看待基金業在質量上的變化。”平安基金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基金資產投資類別不斷豐富,從傳統的境內權益、債券逐步擴充到商品、基礎設施、境外市場。其中,權益基金從全市場主動管理型產品發展到主題、行業、風格、策略類權益產品,債券基金還細分出了短債、中長期信用債、利率債、固收+等產品,“當然,從投資者的需求以及與海外市場對比兩個維度來看,國內基金產品的創新還有很大空間。”

創新要有“生命力”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佈局新一輪產品創新,將會成爲基金業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但是,基金產品創新應遵循何種理念?創新路徑又在哪裏?對此,受訪的基金公司從歷史經驗借鑑、基金分類標準等多維度展開了分析。

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華夏基金將公募基金業26年以來的產品創新,歸納爲四個階段:

一是發展初期的1.0創新階段(1998至2008年)。開放式指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ETF、LOF、QDII等產品在這一階段問世,產品創新多是“摸着石頭過河”,各家基金公司在投資管理、系統建設、業務構建等方面的配套建設,對初期產品創新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二是尋求破局的2.0創新時代(2009至2012年)。華夏基金提到,2010年時國內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首次達到30萬億元,但受金融危機餘波影響,資本市場表現平靜,基金業也略顯落寞。爲了轉儲蓄爲投資,吸引海外資金,基金公司在產品創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基金業迎來第二波產品創新熱潮。其間出現的創新產品,包括跨境ETF、指數化債券基金等。

三是轉型進化的3.0創新時代(2013至2015年)。在這一時期,滬港通正式運行,資本市場迎來新一輪大行情,打新、國企混改等主題基金出世。此外,市場上還出現了南北互認基金、滬港通ETF等產品。

四是變革完善的4.0創新時代(2016年至今)。根據華夏基金觀察,這一時期的產品創新,相較以往,佈局方向更爲精細,產品結構更爲複雜,通過針對性地滿足部分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搶佔市場。創新產品包括公募FOF、養老FOF,以及聚焦商品期貨、科創50領域的ETF,還有北交所、互聯互通、浮動費率基金、基礎設施REITs等相關產品。

“回顧過往,好的創新都能夠給早期投資者帶來良好收益,由此推動市場發展和繁榮。正是因此,公募基金才源源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羣航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基金產品創新是中性的,在合法合規前提下符合“改善投資體驗、提高投資收益”兩大原則,就是好的、有生命力的創新。“這兩個原則,不僅是評判創新的核心指標,且有利於防範‘爲創新而創新、爲炫技而創新’。比如,歷史上出現過的分級基金(特別是B份額),背離了資產管理的本質,把基金變成了博弈工具,最終被市場拋棄。”王羣航說。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好的基金產品創新,首先以滿足投資者需求爲導向;其次,基金公司要牢牢把握好產品質量,只有控制好投資風險、做出長期業績,才能獲得投資者的支持。“過去幾年,我們看到一些扎堆跟風發行的主題基金,在市場熱點消退後反而給投資者帶來了損失,這樣的創新是否可持續和值得鼓勵,值得深思。”

理財魔方創始人兼CEO袁雨來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提出了三類創新路徑,即投資體驗創新、產品品類創新,以及基金經理投研能力與激勵機制創新。“公募基金是很好的資產配置底層品種,但目前品類相對單調,未來應引入更廣泛的全球資產類別。”

至於更具體的創新,天相投顧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對證券時報記者稱,公募基金產品的創新,可圍繞投資範圍、投資策略以及產品結構三方面展開。投資範圍上,基金公司可以嘗試覆蓋多樣創新資產類別,從源頭提升產品亮點特色;投資策略上,基金公司應通過更多元化的策略,提升產品競爭力和投資者持有體驗;產品結構上,創新的內容則包括收費結構、運作模式等方面。

注重實踐可行性

三方面探索創新

在上述創新理念、路徑的指引下,基金公司如何找到可行的創新實踐?這一點更爲可貴,也更爲不易。在當前背景下,想成爲行業下一輪發展的“彎道超車者”,基金公司就需要在創新實踐中成爲“破局者”。

首先,要區別不同的主體。平安基金認爲,大的基金公司可以選擇全產品模式或強化某類資產、策略的領先優勢,小的基金公司可以專注非常細分的領域,並在該領域做到極致或行業領先。同時也要看到,產品創新會存在風險,包括基金公司對某類資產研究是否深入,是否能夠全面認識到該資產類別存在的風險並做好應對極端情況的準備。此外,基金產品的客戶體驗高度依賴於資本市場的變化,部分創新產品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來等待合適的市場機會。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表示,在公募基金同質化發展大背景下,一些券商資管系公募可憑藉其在不同資產類別上的多元化研究,實現專業化投資,爲投資者提供更爲專業有效的投資配置策略。而銀行系公募,可憑藉其資金優勢以及固收投資管理優勢,重點發展穩健型的產品策略。此外,對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較小的管理規模可能令其投資策略更靈活,初期可做出超越市場表現的產品業績,打造“小而精”的旗艦產品。

其次,是發力不同的產品形態。當前,ETF、MOM(管理人中管理人)、REITs等產品,一直備受業界關注。

嘉實基金表示,近年的產品創新主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方向和經濟結構轉型展開,如REITs、ESG基金、浮動費率基金等,未來的產品創新將進一步圍繞賦能實體經濟、推動長線資金入市、服務客戶多樣化需求等方面開展。

張斌認爲,ETF是當前基金行業的標誌性創新產品之一,作爲工具類產品帶動了權益類基金增長;而MOM產品創新,則屬於投資運作方式創新,通過多個不同風格的子管理人,在管理人的主導下開展投資,爲投資者創設了多元風格的投資組合。他還對證券時報記者提及一個細節,“在創金合信基金此前的MOM籌劃期,我們調研走訪了許多同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MOM是行業的創新,有望給投資者帶來不同的體驗,我們樂意支持’,這也體現了行業對投資者感受的重視和對產品銳意創新的追求。”

此外,新基金的投資範圍同樣值得探索創新。王羣航表示,他和百嘉基金正在努力探索的一項創新,與FOF、ETF相關。“FOF的投資範圍應進一步優化、精細化或多樣化,既可是全部的公募基金,也可是一個特定的基金集合,比如ETF。”王羣航在長期的基金產品研究中發現,如果FOF產品只投資ETF(包括股票ETF、債券ETF乃至跨境、商品ETF),更能貼近“改善投資體驗、提高投資收益”兩大原則。

“只投資ETF的FOF產品,比如混合型、債券型,對風險資產的配置調整比例空間更大,對低風險資產有更多預先安排的配置策略空間。ETF的本質是指數投資,但在套利盤機制下流動性會更好,無論是買還是賣,二級市場的衝擊成本都很小。在市場行情走好時,指數漲幅或許無法與領先的個股媲美,但只要控制住回撤,拉長持有期限看,累計收益大概率是可以達到投資者預期的。”王羣航說。

創新鏈條比較長

周邊因素應協同發力

產品創新,是基於基金行業乃至整個資管業生態發生的行爲,除了需要創新原則、路徑的指引,還需要市場需求、品牌渠道、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協同發力。

張斌表示,基金產品的創新,還涉及創新推廣、基金銷售、投資者教育等。“基金屬於專業的金融產品,產品創新意義的內容宣傳,會在銷售環節衰減。投資者僅瞭解銷售信息,可能並不會意識到創新產品到底能爲他帶來什麼,這將導致投資者對創新產品認識模糊,最終選擇觀望。”張斌認爲,基金產品的創新,還需要大力推動基於投資者角度去推薦產品的基金投顧業務的發展,解決“從衆多基金中選擇適合市場風格的好基金”的問題,從而讓投資者接受。

中金基金認爲,基金產品的創新,應在產品設立之初就思考“是否具備長期配置價值”的問題,而不應爲短期熱點去交易。此外,還要去優化產品費用和成本結構,做好產品投教工作。“特別是具有較強工具化屬性的量化指數產品,產品是什麼、投什麼、怎麼用,這些都要讓投資者充分理解。”

“產品收益和客戶體驗對產品的創新非常重要,這也是驅動產品創新的出發點。”平安基金認爲,基於客戶對產品收益和體驗需求的多樣化,產品創新的工作要能夠區分並準確描述客戶的收益和體驗需求,並開發針對性產品。此外,還要在銷售端做到將合適產品賣給合適客戶,通過營銷、宣傳、陪伴等方式讓客戶充分理解產品的特點,並在基金公司考覈、激勵設計方面力爭實現基金投資、銷售等行爲符合產品設計的初衷。

華夏基金特別提到,在以往賣方銷售模式下,財富管理機構習慣於引入過往具備明顯超額收益的基金單品,將其定位爲“爆款”進行重點推薦,在產品銷售的同時實現客戶引入和培育。“這個模式簡單易行,卻容易帶來較高的投資換手率和較差的投資體驗。在買方投顧模式下,銷售機構應逐步摒棄以‘短期中收’爲核心的銷售和激勵模式,改爲多層次、適應客戶需求場景、以做大存量爲主的收費模式,從‘什麼吸金配什麼’進階到‘缺什麼配什麼’,在資產配置的基礎上幫助投資者定製屬於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將成爲重要的服務手段。”

在嘉實基金看來,基金產品創新,還包括將好的產品銷售給合適的投資者,讓廣大投資者看得透、弄得懂、易操作。這需要通過技術應用創新實現,比如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提高基金運作的效率和安全性,以技術創新提升投資者的持有體驗,提高銷售效率和客戶服務質量。

袁雨來也表示,目前公募基金領域對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投入應用相對薄弱,不少基金產品還在延用傳統的“賭賽道”模式,長期業績不穩定,使得投資者持有體驗較差。此外,目前公募基金的主流激勵機制與規模、淨值漲跌、業績排名掛鉤,基金投資容易忽視行業波動對投資者盈利的影響,不利於投資者長期持有基金。

在基金產品新一輪創新背景下,袁雨來認爲基金公司的激勵機制要做足三方面思考——激勵機制是否可考慮與購買該基金的投資者實際盈利掛鉤?能否考慮對基金的風險波動進行評價?能否對業績長期穩定的基金經理更突出績效激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