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反彈預期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基民“搬家”正產生蝴蝶效應。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5月18日,有4只偏債型基金同時發佈清盤風險提示公告,原因是基金規模出現銳減。與此同時,一隻面臨清盤的偏債基金,因爲大幅加倉股票成爲一隻股票型基金而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顯然,隨着股票市場信心持續回升,投資者風險偏好由防守迅速切換到進攻,高彈性的公募偏股基金因爲產品“回血”較快,吸引了不少偏好低風險的基民資金的湧入。

部分偏債基金資金流出

多隻產品同時提示風險

5月18日,多隻偏債型基金罕見同時發佈基金清盤風險提示,原因是基金規模出現大幅下滑。

深圳一家公募旗下偏債混合型基金髮布公告稱,若截至2024年5月30日,基金的資產淨值持續低於5000萬元,則基金已連續50個工作日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若出現上述情況,則自2024年5月31日起,該基金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基金進入清算程序後,停止辦理申購、贖回等業務,若發生上述基金合同終止情形,基金管理人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成立基金財產清算組,履行基金財產清算程序。

北京某公募旗下偏債型產品也公告表示,該基金已存在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根據《基金合同》的約定,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本基金將根據《基金合同》的約定進入清算程序並終止,無須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截至2024年5月17日,該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

還有華南地區另一家大型公募也提示旗下偏債基金存在清盤風險,該公募5月18日公告指出,相關偏債型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1億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該基金此前披露的2024年一季報顯示,截至2024年3月末,該產品的基金資產淨值已只有約7000萬元。

此外,另一家頭部合資基金公司同樣在5月18日發佈了旗下一隻偏債型基金的清盤風險提示,公告稱,截至2024年5月16日,該偏債型基金已連續45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若截至2024年5月23日,該基金出現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該基金將根據基金合同約定進入清算程序。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機構持有人的持基策略轉變是相關偏債型基金資金規模銳減甚至被迫發佈清盤提示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基金一季報公佈的信息,上述發佈清盤風險提示的4只偏債型基金產品,幾乎全部存在機構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接近或達到20%的狀況。以其中一隻基金爲例,一位機構投資者在今年3月份贖回了持有的全部5000萬份基金,在這次遭機構贖回後,截至3月末,另一位機構投資者持有的3800萬份基金份額佔比高達89.13%。這也暗示出,該基金在5月18日之所以發佈清盤提示,很可能是因爲上述持有3800萬份基金的機構投資者也開始贖回。

股市迅速升溫

賺錢效應下資金開始“搬家”

上述偏債基金不斷被贖回的背後,是基民因爲股市好轉而出現資金“搬家”。

實際上,上述發佈清盤提示的偏債型基金產品,在同類基金業績排名表現上並不差,甚至還算比較優秀。但由於這些偏債基金股票倉位較低,所以帶來彈性相對較小,在股市升溫的背景下漲幅自然也少。這樣一來,稍微激進一些的投資者自然就看不上了,這些基金就很難留住資金。

以深圳一家公募旗下提示清盤風險的相關偏債基金爲例,該產品今年以來已取得約4%的正收益,其在2023年市場大幅波動的背景下只虧損了0.44%。雖然該產品在2024年一季度期間將股票倉位小幅度提升4個百分點,但股票總倉位佔基金資產仍不足20%。因此,在近期股市持續反彈以及市場風險偏好提升的背景下,該基金最近3個月內的累計淨值漲幅僅爲3.47%。

類似的是,發佈清盤風險提示的另一隻北方公募旗下偏債基金,也是一隻淨值較爲穩定的產品。該基金自2022年6月成立後穩紮穩打,即便在2023年的弱市環境下還取得約2%的正收益。但當股票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使得保守策略的吸引力越來越不如進攻策略時,突如其來的“技術性牛市”使得該基金產品的低倉位策略難以吸引持有人。

根據上述產品披露的2024年一季報,截至3月末,該偏債型基金的股票倉位僅約2%,分散在10只股票上,低股票倉位導致基金淨值在最近一個月內漲幅僅有0.87%。儘管跑得慢,但穩紮穩打的策略也使得這隻偏債型基金今年以來取得了約3%的收益。

顯然,多隻年內已取得3%—4%正收益的偏債基金髮布清盤風險提示,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股票市場的“技術性牛市”氛圍,讓部分偏債基金持有人羨慕漲幅更大的股票型基金,從而導致這些偏債基金不再喫香。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全市場收益率最高的基金業績已超30%,甚至指數型基金目前最高收益率都已經達25%。

爲避免清盤

偏債基金加倉變股基

按照上述邏輯,基民資金“搬家”的去向,很顯然指向了股票型基金。

例如,有一隻偏債型基金在今年短短的3個月內,從“死而復生”變得“生龍活虎”,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爲何一日多達4只偏債產品發佈清盤風險提示,又回答了避免清盤的產品策略是什麼。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華南某大型公募旗下一隻偏債型基金今年1月初已進入準清盤狀態,截至2024年1月初的基金資產規模僅剩下1200萬元。該偏債型基金在定期報告中表示:“基金存在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正在就可行的解決方案進行探討論證。”

最後,解決上述產品規模持續縮水和避免清盤的“方案”是債基變股基。具體操作上,上述偏債基金的股票倉位由今年1月初的0.27%迅速飆升到今年3月末的87.33%,如此高的股票倉位實際上意味着這隻偏債型基金的產品風格、風險收益特徵大變樣,已經變成了一隻股票型基金。上述操作上的轉變,不僅使得該基金產品避免了清盤的命運,甚至還因爲股市熱度上升帶動了基金業績的反彈,基金產品規模隨之快速上升。截至2024年3月末,這週一度面臨清盤的偏債基金,在搖身一變成爲股票型基金後,資產規模已從年初的1200萬元大幅增加到1.98億元,3個月內資產規模增長達到15倍。

“本基金表現出色,一方面因爲加大了權益資產的配置,另一方面因爲對結構的把握相對匹配當期市場。此前基金對A股的配置一直處在較低水平,但一季度,基金增加了對權益資產的配置。”管理上述產品的基金經理表示,今年2月初的A股已經非常具備配置價值,市場迎來估值底部,市盈率、股債溢價率、股息率等客觀指標均顯示市場處在歷史大級別底部區域,2024年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外,都蘊含着豐富的結構性機會。

股債蹺蹺板效應顯現

債市仍存一定壓力

此外,近期債市偏弱的格局,是許多偏債型基金資金流出的另一觸發因素。

對此,長城基金基金經理吳冰燕認爲,5月10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召開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動員部署會議的通知》,債券市場迎來調整,其中10年、30年國債活躍券分別調整到2.40%、2.6075%。5月13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公佈2024年一般國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有關安排的通知》,給出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計劃,從5月下旬到11月,20年每月一期,30年每月兩期,50年每兩個月一期,每個月淨供給在2000億元左右。今年以來債券市場的主線爲供給壓力和配置力量的博弈,因此市場對於特別國債的發行關注度很高。本次特別國債發行計劃落地,節奏相對較慢對於債券市場影響較小,因此利空有所緩解。

關於近期債券偏弱的格局,易方達基金一位基金經理認爲,主要原因是,3月末後債券收益率在迅速下行後賠率有所下降,且隨着發行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確認、匯率貶值壓力略增、基本面有所轉好等因素的擾動,債市波動性明顯增強,並逐步轉入震盪格局。

上海一位債券基金經理也認爲,地產政策的放鬆對債市會形成一定的階段性擾動,但不構成實質性利空,考慮到地產政策的效果有待驗證,大環境依然對債市有利,但隨着政府債券發行提速,會對銀行表內債券配置額度形成一定的擠兌,疊加後市基建投資增速加快,階段性會提升市場風險偏好,對債市形成壓力。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美聯儲的政策對國內降息事實上形成了約束。資金空轉進一步造成了流動性的弱化,二季度債券供給增加又是事實,因此,債券的交易繼續受到壓制是基本的判斷。因爲是流動性的壓制,債券的交易受到影響的只是節奏。基於房地產全面放開限購帶來的經濟修復,全面看空債券的判斷是沒有充分證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