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去年開園以來,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已累計註冊科技企業1700餘家

盤活資源 把科教優勢轉爲創新動能(高質量發展在一線)

本報記者 武少民 李家鼎

核心閱讀

引入科技和金融服務機構,幫助科研項目落地;搭建成果轉化平臺,加速產業集聚;對接京津冀優質項目,促進區域協同創新……自去年開園以來,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已累計註冊科技企業1700餘家,推動一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實現轉化。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是天津天開高教科創園(以下簡稱“天開園”)的目標。2023年5月18日開園以來,天開園積極創新發展模式,已累計註冊科技企業1700餘家,一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實現轉化。天開園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京津冀協同創新起到哪些作用?記者近日走進天開園,一探究竟。

強化服務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的天津科技廣場,毗鄰南開大學八里臺校區和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一年多以前,這裏的8棟樓宇還是閒置狀態。

“大學是城市重要的創新源頭。”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祕書長張貴說,天津科教資源豐富,擁有30所普通本科高校、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489個各類科研平臺。如何將科教優勢轉化爲創新動能,是一道亟待解開的考題。2023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公佈《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規劃方案》,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打造帶動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和新的增長極。

天津科技廣場總建築面積近21.5萬平方米的8棟樓宇由此盤活,2023年5月18日,天開園正式開園。

作爲首批入駐園區的項目,天津大學生物可持續材料團隊帶着他們的科研成果“納米纖維素”來到天開園,成立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此之前,團隊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合成工藝路線,但要進入中試階段,需要大量資金。”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朝輝坦言,團隊成員都是高校師生,“實驗室裏是內行,市場上面是外行”,怎麼融資、怎麼讓投資人感興趣,一點經驗都沒有。

很快,在天開園服務團隊的牽線下,劉朝輝認識了同在天開園剛剛“開業”的格桑創服(天津)概念驗證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新元。“我們做的‘概念驗證’,就是幫助初創企業越過科技成果與產業化發展之間存在的‘斷層’。”徐新元介紹,他們爲永續新材料量身定製了融資、推介方案,還通過詳盡的市場分析提出了產品定位建議。“今年,我們已新增融資近3000萬元,預計年產值可達到4800萬元。”劉朝輝說。

像格桑創服這樣的科技服務型企業在天開園不在少數。截至目前,天開園累計引入科技和金融服務機構225家,2023年兌現政策資金2.36億元,入駐企業累計獲得各類投資、貸款超過3.3億元。除此之外,天開園還發布了“天開科創技術服務平臺能力地圖”,建立創業導師隊伍,成立天津市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諮詢委員會和天津市技術經理人發展促進會,還與啓迪控股、執信孵化器兩家知名孵化機構分別打造專業孵化器,圍繞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等領域開展孵化培育。

一核兩翼多點,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天開園着力構建“一核兩翼多點”的發展格局。“一核”坐落在南開區,聚焦研發和孵化,彙集多所“雙一流”名校;“兩翼”錯位銜接,分別位於津南區和西青區,突出轉化和產業化,具備豐富的載體空間資源。爲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今年2月,天津市將濱海高新區華苑科技園納入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空間發展佈局。

走進位於津南區的天開園“東翼”——天開津南園,歐尚元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爬上作業梯,對由500多根管道連接而成的大型儀器進行最後的檢查調試。

“這是新型離焦設備,可以進行高純度提取合成,主要運用在生物醫療和食品加工領域。” 歐尚元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天惕介紹,這是公司和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團隊經過多年合作技術攻關的成果。今年3月初,公司在天開津南園的新生產基地剛啓動,就接到了一筆5000多萬元的訂單。

“我們是製造業企業,不僅廠房面積需求大,科技成果轉換落地速率要求也很高。” 張天惕介紹,天開津南園爲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新建廠區達5.6萬平方米,相關部門還成立“一對一”服務專班,幫助企業申請到900多萬元的科研獎勵支持,加速了項目落地。

而在天開園“西翼”——天開西青園,天津常興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中試平臺已經開始運行。望着生產線上組裝完畢的鈉離子儲能電池,公司董事長、南開大學應用化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嚴振華難掩興奮:“中試平臺的順利建成,讓‘實驗品’到‘產品’的距離又縮短了一大截!”

“爲最大力度幫助資質優、潛力大、前景廣的企業或項目成長壯大,我們推出了‘西翼金種子計劃’,先期安排2億元設立政府投資基金,建設4萬平方米‘金種子基地’。”西青區副區長柴樹芳介紹,天開西青園已搭建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轉化等6個成果轉化產業平臺,加速形成產業集聚、協同發展的科創新局面。

“天開園核心區載體空間已接近飽和,需要尋覓更多的轉化空間。”天津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天開園管委會主任朱玉兵介紹,未來,天開園將逐步擴容納入條件成熟的園區、樓宇,在全市範圍內形成輻射帶動效應,有序強化核心區創新策源服務功能,以及拓展區的成果轉化、基礎配套功能,增強園區整體協同聯動發展。

共享交流合作,助推京津冀協同創新

“這是一款儲能新材料,可做成方便移動的存儲介質,把暫時用不完的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存起來,再應用於冷藏車、養殖場等場景內,起到調節溫度、節能減排的作用。”天開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繁華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他和團隊帶着這項科研成果從北京來到天開園創辦公司,今年2月初便拿下首筆訂單。

集思拓的訂單,來自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在我們的海水養殖業務板塊中,需要對海水進行加熱,正好可以應用這項技術。”天津渤海化工集團研究總院副院長殷伊琳說。

“春節期間,在天津科技部門的推介下,河北唐山科技部門跟我們進行了對接。”孔繁華說,唐山的幾家冷鏈運輸、養殖和新能源領域的龍頭企業對技術表示了極大興趣,“合作方案正在快速推進。”

和孔繁華一樣,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汪洋去年10月也來到天開園,創辦天津白馬星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我們從事AI數字人、語料數據大模型分析研究多年,技術相對成熟,已經到了對接市場、轉化落地的發展階段。”汪洋說,除了租金、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天開園還幫助他們對接了本地的康養中心、電商直播基地等上下游機構,讓研發成果加快落地。

開園以來,天開園先後引進中關村硬創空間、啓迪控股等北京科創平臺項目,發揮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水淡化與利用研究所等單位對北京創新產業資源的鏈接作用,吸引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北京清微智能等一批優質項目落戶,既爲天開園發展賦能,又爲北京企業提供了新的應用場景,實現合作雙贏。

朱玉兵介紹,天開園的新增註冊企業中,北京來源企業128家、河北來源企業78家。“下一步,我們將與京冀科技部門加強成果源頭和中試驗證平臺開放共享,技術轉移體系互聯互通,技術轉移人才聯合培養,不斷提高科技成果在區域內的轉化效率。”朱玉兵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10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