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外國友人眼中的新時代中國西部大開發——

開放創新 生態向好

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塔裏克(右)與站長曾凡江在選擇適合的試驗田。

受訪者供圖

清水孝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祖睿甫。

王加喜攝

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石刻非遺傳承人指導外國參觀者(右)進行瑪尼石鑿刻。

馬銘言攝

在寧夏銀川市,外國嘉賓在第六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清潔能源展區與參展商交流。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一列裝載機械設備、汽車和筆記本電腦的中歐班列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等待發車。

新華社記者 黃 偉攝

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通世界……近年來,佔中國國土面積七成多的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煥發出盎然生機。許多在西部地區工作、生活的外國友人見證這些變化,在這片廣闊天地施展才華。

“這座活力城市深深鼓舞和感染了我”

本報記者 姜 峯

“重慶是一座我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重慶定居5年,瑞士人拉斐爾·祖姆斯特格(中文名祖睿甫)深深愛上了這裏。在他看來,重慶產業發達、交通便利、生活宜居。“更重要的是,重慶有很強的進取氛圍,正努力通過各種方式融入國際市場。人們有幹勁、有衝勁,這座活力城市深深鼓舞和感染了我。”

2022年,祖睿甫擔任中瑞(重慶兩江)產業園涉外法務經理一職。目前,該產業園已成功孵化企業近40家,涉及智能製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領域,爲中國與包括瑞士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企業搭建了橋樑。祖睿甫認爲,隨着西部大開發等中國國家戰略的落地,重慶在中國西部對外開放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難發現,歐洲企業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城市越來越感興趣。對希望開拓潛在市場的外國企業來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頗具吸引力,而且這裏距離東南亞市場也很近。”

5月7日,爲進一步促進中外人員往來,中方決定延長對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等12個國家免籤政策至2025年12月31日。聽到這個消息,祖睿甫很高興,“據我觀察,中國瑞士商會的會員企業已享受到政策利好。這項政策極大便利了雙方人員往來,只需要訂一張機票,就可以出發前往中國。這有助於拉近兩國間的距離,促進貿易交流和友好往來。”

祖睿甫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幫助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市場,同時也幫助歐洲企業來中國西南地區開展業務,尋找合作機會。“中瑞(重慶兩江)產業園杯”國際創新創業大賽正是這樣一個爲雙方企業提供溝通交流機會的平臺。這項年度賽事已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600多個商業項目參與,其中30個項目落地兩江新區。

從2022年起,祖睿甫一直參與該賽事的組織工作,爲中瑞(重慶兩江)產業園搭建覆蓋政府機構、海外高校、商協會等在內的通聯網絡,持續發掘全球創新項目。最近,他和同事每天都在緊張地忙碌着:發佈參賽項目信息,邀請業界專家、投資機構等參與路演,爲項目團隊牽線搭橋……“歐洲有很多初創公司非常看重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大賽讓他們知道重慶,瞭解其項目和重慶產業之間合作的可能,進而促成雙方的合作。”祖睿甫說。

近年來,重慶與瑞士各大區在經濟、科技、人文等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在兩江新區,已經有近10家瑞士大中型企業落戶。祖睿甫介紹,爲進一步促進交流,中瑞雙方聯合創立的拉珀斯維爾創新中心將在明年動工建設,該中心位於瑞士大蘇黎世區,“作爲產業園的分中心,它將在當地孵化項目,同時與中瑞(重慶兩江)產業園聯動,爲瑞士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做前期準備。”

“創業就像拼拼圖,技術、管理、生產、市場各環節缺一不可,要素齊備纔有可能成功。產業園作爲其中一塊拼圖,希望吸引各方共同參與,把拼圖湊齊,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發展。”祖睿甫說。

(謝力參與採寫)

“感受到學校的開放包容”

本報記者 張丹華

去年10月,在陝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一家初創醫療科技型企業新增了一名合作伙伴——日本北海道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早稻田大學教授清水孝一。清水孝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醫學工程,在光學工程的醫學應用領域也頗有建樹。“這家公司雖然規模中等,但很有發展潛力。”他對公司的前景充滿期待。

除了在這家初創企業擔任首席科學家,清水孝一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華山學者”講席教授。“此前在日本高校工作期間,我認識了很多中國留學生,他們刻苦、上進的品質讓我印象深刻。在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的介紹下,我與這所中國高校結緣並決定到這裏工作。”2021年來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後,清水孝一很快投入科研教學工作中,先後開設“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基礎”等英文課程,受到學生歡迎。

陝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項目是清水孝一來到中國後申報的第一個科研項目。按照項目要求,高校獨立引進的人才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科研攻關的形式服務企業創新需求。清水孝一發揮自身在臨牀醫學中的專業科研優勢,與企業合作,幫助其突破產品研發瓶頸。他還以個人名義捐贈了一批光學實驗設備給合作企業,希望培養一支具備光學醫學應用產品研發能力的科研人才團隊,助力中國西部發展。

“我很欣賞這個項目,它利用高校對人才的吸引力來幫助解決企業缺乏創新人才的問題。作爲科研人員,我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讓科研成果在企業落地。”能夠深度參與並促進政府、學校、企業間的合作,清水孝一很興奮,“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給予我很大支持,也讓我感受到學校的開放包容。學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賦能中國西部發展,作爲見證者、參與者,我很開心能有機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清水孝一對西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大雁塔、曲江池、青龍寺……這裏的歷史文化讓我倍感熟悉,人文關懷也讓我賓至如歸。”同時,在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他也感受着中國現代化發展煥發出的新魅力。“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和移動支付技術非常發達,生活非常便捷。”

回憶起20年前第一次來西安時的場景,清水孝一十分感慨陝西這些年間的發展進步,“科技創新方面的變化更是翻天覆地”。2023年,陝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71.72%,較2020年增加3.33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連續兩年穩步提升,居全國第七。“在我看來,中國政府和高校正在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接納來自全球的科技人才。我將會繼續留在中國,留在西部,尋求事業上更大的發展。”清水孝一說。

“生態向好幫助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本報記者 李亞楠

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策勒沙漠研究站附近,黃沙止步於此,大片的草地和灌木出現在眼前。從“人退沙進”到“綠進沙退”,科研人員正努力讓沙漠變成綠洲。自2019年起便在新疆生地所工作的巴基斯坦籍副研究員阿卡什·塔裏克親歷了這一生態變化的發生。

塔裏克一直從事植物生理生態和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通過科研豐富沙漠植物種類,促進植被恢復。“具體來說,我所在的團隊主要圍繞風沙危害過程及防沙治沙技術集成與示範、荒漠植物逆境適應策略與可持續管理模式、綠洲農田高產穩產技術與綠洲穩定性機制、荒漠生態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與規模化應用這4個領域開展研究。”塔裏克介紹,團隊還研究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優勢植被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養分、鹽分和溫度的適應和響應機制,“我們從經濟學和生態學角度提出了極端乾旱區多年生植被可持續管理的技術方法和實踐途徑,在科研支持下,當地環境發生了令人欣喜的轉變。”

一起尋找適合的實驗地點、準備地塊、播種、定期澆水……在策勒沙漠研究站工作期間,塔裏克的團隊很重視與當地村民合作開展研究,“他們是生態保護的重要參與者,瞭解與生態相關的基本常識有助於幫助他們更多地參與到生態保護中。爲此,我們安排了各種科普活動增進他們的理解,並教會他們如何讓這些植物繼續生長下去,讓生態治理更可持續。”

在與當地村民的交流中,塔裏克感受到生態改善給新疆民生福祉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推廣流動沙丘治理、肉蓯蓉接種、棉花雙層雙株高產栽培等技術,越來越多村民開始種植林果、肉蓯蓉等特色經濟植物,在防風固沙的同時,還能發展產業。”隨着生態不斷變好,當地沙漠旅遊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創造了更多就業崗位。“經濟植物種起來了,綠色多起來了,當地的旅遊業也發展起來了,生態向好幫助更多人過上好日子。”塔裏克說。

今年,新疆生態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全力完成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防沙治沙任務,有效改善南疆生態環境。這一目標與塔裏克的職業規劃高度契合,“我想進一步探索自身研究領域內的不同課題,中國有能夠讓我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我希望繼續在這裏從事科研工作。”談到未來的研究重點,塔裏克幹勁十足,他準備與團隊研究沙漠—綠洲過渡帶的穩定性機制及其可持續管理技術,爲乾旱區脆弱生態系統的保育和修復提供科技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17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