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增強師資力量、開設特色課程,農村寄宿制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託舉鄉村孩子的讀書夢(解碼·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浙江樂清市北白象鎮茗西學校,學生們在學習舞龍。

茗西學校供圖

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西營鄉中學,學生正在上課。

李明發攝

四川廣元市昭化區衛子初級中學校園俯瞰。

廣元市昭化區委宣傳部供圖

核心閱讀

農村寄宿制學校在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各地着力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快補齊短板,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提升教育水平。記者深入河北、浙江、四川三地,觀察當地在提升師資力量、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的積極探索,探討農村寄宿制學校如何更加有力託舉鄉村孩子的讀書夢,爲鄉村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西營鄉中學

師資力量增強

課堂活力十足

本報記者 邵玉姿

“看完了視頻,哪位同學來說說感受?”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西營鄉中學初三(8)班的課堂上,語文教師劉晨曦正使用智能教學設備“電子白板”帶領學生們一起學習《出師表》。

西營鄉中學是欒城區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全校共有24個班、1220名學生。“別看咱們是鄉鎮學校,教學‘軟實力’可大有看點。”西營鄉中學校長尹志輝介紹,全校80餘名教師有1/3以上擁有“市級名師”“區骨幹教師”等稱號。

師資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爲補齊鄉村學校教學短板,近年來,西營鄉中學通過“結對子”“以老帶新”“以強帶弱”等方式,打造青年教師培育機制。同時,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結合,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講座,組織教師參加校外培訓講課,開闊教師視野,提升教學水平。“在骨幹教師的示範帶動下,年輕教師成長得很快。他們富有工作熱情,授課方式新穎,受到學生歡迎。”尹志輝說。

劉晨曦今年29歲,2020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成爲西營鄉中學的一名教師。“學校對年輕教師很重視。日常工作中不僅有老教師‘引路’,還能參加各種講座、培訓。幾天前,我剛參加了省裏組織的語文學科培訓,聽完專家分享後,教學思路清晰了不少。”劉晨曦說。

師資力量足,教學質量好,學校的生源也有了保障。尹志輝說,現在隨着學校設施的更新和師資力量的加強,學生能就近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2020年以來,西營鄉中學平均每年增加學生150餘人。

西營鄉中學是欒城區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欒城區在教師招聘、人才培育、職稱評定等方面持續向農村傾斜,不斷補足鄉村師資力量,激活鄉村教學活力。

“去年全區共招聘230餘名鄉村教師,着重爲鄉村師資力量短缺的學科補齊了教師。”欒城區教育局黨組成員蘇增海介紹,欒城區通過推進校長教師跨校交流、校際交流、下鄉支教等制度,促進薄弱學校和優質學校師資均衡配置。此外,欒城區還在“國培計劃”等教師培訓項目中重點向農村傾斜,3年來培訓鄉村教師6700餘人次。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城鄉一體、全域協同的理念,繼續盤活教育資源、強化師資建設,有效促進教育人才向農村基層流動,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蘇增海說。

浙江樂清市北白象鎮茗西學校

課程有聲有色

學習寓教於樂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操場上,學生們拿起色彩各異的舞龍道具,分成兩隊一字排開,兩條長龍隨之舞動起來。伴隨着歡聲笑語,大夥一起奔跑、跳躍……在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鎮茗西學校,舞龍課是孩子們最期待的體育課。

體育課爲什麼學舞龍?學校體育老師王祥說,茗西學校是全國舞龍舞獅中小學示範學校,像這樣的舞龍課程已經開展了8年。“舞龍融合了跑步、武術、音樂、美術等不同內容,各年級學生每週都有一堂這樣的特色體育課。”王祥說。

王祥介紹,舞龍教學採用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形式,不同年級的舞龍課也有所側重,低年級學生着重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動作,高年級學生則側重多人協作,動作難度也有所升級。

茗西學校四面環山,是方圓5公里內唯一一所寄宿制學校,覆蓋周邊9個村,共有12個班級約300名學生。儘管地處偏遠,這裏的特色課程卻辦得有聲有色。

舞龍不只體育課上有,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配樂,舞龍還成爲學校大課間活動的內容。“從2016年開始,我們立足本地人文資源和龍燈遊藝傳統民俗,整合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內容,打造了舞龍、陶藝等系列‘龍騰’課程。”茗西學校校長楊誼說,有趣味又接地氣的課程,讓孩子們學得更快也更輕鬆,其中舞龍課程還入選了浙江2023年基礎教育精品課。

在楊誼看來,充滿特色的教育理念帶給孩子們的改變是巨大的,八年級學生周其量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剛來的時候還很靦腆,現在則勇於展現自己,學習也很有勁頭。”楊誼說,“好的教育,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而樹立自信要從日常點滴開始。”爲此,這些年學校致力於“小而優”建設,注重日常課堂教學,打造具有鄉村特色的精品課程,爲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樂觀自信、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近年來,樂清市把推進鄉村“小而優”學校建設列爲教育重點工作,以學生髮展爲重點,聚焦“硬件提質、項目建設、常規管理、師資振興、育人變革”等五方面,推進鄉村教育提質,保障鄉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四川廣元市昭化區衛子初級中學

老師也是家長

關懷學生成長

本報記者 王永戰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衛子初級中學的足球場上,吶喊聲陣陣。“朱瑞,加油!”帶球、傳球、掩護、射門,一堂體育課,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其中,跑得最快的朱瑞已是大汗淋漓。

每週四下午,總能在足球場上見到朱瑞。衛子初級中學七年級二班班主任鄒生平說,朱瑞小時候親人相繼離世,12歲的他由姑姑與舅舅輪流照料,“平時老師同學對他的關心也更多一些”。

親人的離世讓朱瑞備受打擊,一段時間裏,他上課無精打采,常常在座位上發呆,作業也總完不成。爲了鼓勵他積極求學,學校開展專題研討,制定方案。結合寄宿制學校的特點,鄒生平當起了朱瑞的“教師爸爸”,對他的學習與生活給予關心。

在大家鼓勵下,朱瑞參加了男子足球社團。依託寄宿制學校“替代服務”項目,朱瑞在假期也可以留在學校,由老師同學陪伴,並獲准減免全部費用。朱瑞日漸開朗活潑,已是足球場上的“小明星”。

昭化區的農村留守兒童較多。近年來,當地積極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和學生營養餐改善,加大學生服務隊伍建設,已實現全區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全覆蓋。當地還探索實施“替代服務”,即留守兒童可以在學校寄宿,由老師“替代”家長進行生活指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和活動引導,幫助學生更好成長。

衛子初級中學共有207名寄宿生享受學校的“替代服務”。宿舍裏,被子摺疊齊整,洗漱用品擺放有序,淋浴設施和熱水等一應俱全。在宿舍的另一側,衛子初級中學鄉村少年宮引人注目。少年宮設有書法、美術、樂器演奏等活動項目,孩子們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在寄宿期間自由選擇。

衛子初級中學校長史小紅介紹,學校每週會有9個興趣小組開展活動。星期天、節假日,享受“替代服務”的孩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開展興趣活動。

2024年春季學期,昭化區中小學寄宿學生達到9659人。“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加大寄宿制學校投入,改善提升辦學條件。同時,繼續做好課後延時服務工作,爭取政策支持擴大替代服務面,讓孩子們健康成長。”昭化區教育局局長龔貴宏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13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