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眉山日報

□蔡古梅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莉

5月8日,位於眉山天府新區龍馬鎮鳳梧村的蔬菜大棚裏,一望無際的辣椒長勢喜人,當地農戶搶抓晴好天氣採摘辣椒,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一袋辣椒重50斤,一車1000斤左右。每天平均都有近2000斤蔬菜運往成都等地。”種植大戶冷永建正將剛採摘下來的辣椒裝上車,準備打包銷往成都。

冷永建是鳳梧村的村民,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2016年,冷永建返鄉創業,流轉104畝土地用於蔬菜、瓜果種植。今年,是他種植蔬菜的第九個年頭。

“我們主要種植大棚蔬菜,主打一個時間差,反季銷售蔬菜,這樣利潤空間大點。”冷永建介紹,大棚主要起早春和秋延後作用。以辣椒爲例,比傳統辣椒多采摘近2個月,每畝基本上能多采摘500公斤以上,畝產值可增加2000元以上。

“辣椒豐收預計持續到6月中旬到7月初,除了辣椒,我們也幾乎可以全年不間斷保障蔬菜產品供應。”冷永建指着大棚高興地說。

據悉,龍馬鎮素有“蔬菜之鄉”美稱,蔬菜規模種植發展已久。近年來,龍馬鎮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發力,交通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給鎮裏發展蔬菜產業的種植戶帶來了“紅利”。

“龍馬離成都近,蔬菜下午採摘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現在成都各大市場上了。”冷永建介紹,沿着這些路,龍馬鎮種植的蔬菜、瓜果等特色農產品,10多分鐘就能直達高速,輸送至全國各地。

乘着冷永建搭好的銷售路子,村裏農戶種植的蔬菜也搭上了“順風車”。

“老百姓都會把蔬菜拉到我這裏來,收購商來的時候,一起收走,價格都是一樣的,比他們自己拉出去賣強點。”冷永建介紹,村裏散戶自己種植蔬菜售賣,一是價格混亂,不穩定,二是收購商對散戶會進行壓價。

值得一提的是,從蔬菜育苗到移栽,再到除草及採收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確保了一份穩定且可靠的經濟收入。

當地村民姚明客就是冷勇建請的常駐幫工之一。他告訴記者,“在家門口有了一份穩定工作,空閒了就到基地打工,一年下來能掙2萬元左右。”

近年來,成眉同城發展迅速,龍馬鎮依託自身交通優勢,逐步形成集種植、銷售於一體的蔬菜產業鏈,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目前,該鎮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餘畝,越來越多的蔬菜種植基地實現了一年四季辣椒、黃瓜、西蘭花等各類不同品種蔬菜的循環種植,蔬菜產業已成富民產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