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西日報

新技術讓新污染物無所遁形

本報記者 餘 鋒 通訊員 藍皓璟 梁曉曦

本報記者 餘 鋒 通訊員 藍皓璟 梁曉曦

過去,說起環境中的污染物,人們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規污染物較爲熟悉。實際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5月15日,記者從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瞭解到,爲找到更多監測發現及治理新污染物的科學方法和手段,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聯合廣西大學資源環境與材料學院和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攜手合作,組建的廣西首個聚焦新污染物專項研究的重點實驗室——廣西新污染物監測預警與環境健康評估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新污染物實驗室”),已於2023年8月獲自治區科技廳認定。

新污染物治理已成爲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新戰場。然而,新污染物有哪些,廣西新污染物賦存底數多少,這些污染該如何治理?環境專家表示,新污染物監測是新污染物治理的前提,要解決好監測技術滯後於環境管理需求、現有管理措施不足等問題,以有效引導廣西新污染物治理。

爲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11月率先印發《廣西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廣西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體系。

這其中,以新污染物實驗室爲核心力量的調查監測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新污染物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田豔介紹,該實驗室配備了多套先進儀器設備,具備抗生素、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全氟化合物等數百種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和非靶向篩查能力。實驗室以防範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爲核心,聚焦識別區域性、行業性新污染物環境健康關鍵科學問題,組織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方向包括廣西環境多介質中新污染物識別診斷、監測預警、遷移轉化以及環境健康評估,爲廣西新污染物治理和風險防控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撐。

作爲廣西新污染物監測的一名“老兵”,新污染物實驗室技術骨幹黃寧見證了廣西新污染物篩查的發展歷程。“我們及早啓動了基於液質技術的抗生素、雌激素等新污染物監測方法研發,‘十二五’以來,累計提供重點流域區域、重點行業企業等300多個測點,抗生素、雌激素、全氟化合物、殺蟲劑等新污染物2萬多個監測數據。”此外,實驗室還開展了污染特徵分析和生態風險評估,形成九洲江等流域優先控制新污染物清單,相關成果納入《廣西環境質量報告書》及專項對策建議,同時促進了廣西醫科大學等科研機構在環境健康等交叉領域的學科創新。

2023年度,該實驗室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新成果。如開展新污染物環境監測標準體系建設研究,系統建立環境新污染物非靶向篩查監測—靶向定量檢測技術體系,開展新污染物調查監測、產排特徵、環境行爲與風險評估研究,研發便攜式生物傳感器及快速、在線監測裝備,初步建立廣西典型天然源VOCs成分譜等。這些成果有力支撐了國家和廣西新污染物監測技術體系建設及試點監測工作,在2023年度績效考覈專家評審會中獲評優秀。

目前,廣西已成爲2023年全國新污染物環境監測試點(生態環境部年度“四項試點”重點工作之一)的10個省(區、市)之一。“下一步,我們將立足廣西新污染物治理和環境管理戰略需求,加強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在新污染物領域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和突破。”田豔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