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上海老牌乳企光明乳業深耕長三角,以科技創新技術賦能發展

創新突破“產品力”創造市場“新藍海”

束涵

光明食品集團系列產品亮相中國品牌博覽會。 本報記者 海沙爾 攝 ■過去一年裏,奶源過剩、奶價下行和市場回暖緩慢是乳製品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光明乳業營業總收入264.8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67億元,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

■光明乳業今年將結合自身產品和運營模式的特點,制定重點渠道突破計劃,在保持零售渠道爲主的同時,全力耕耘新興渠道,比如OTO(線上到線下)、社區團購、零食系統連鎖等,謀求做深做大市場

本報記者 束涵

國內唯一的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傳來新消息:在建設方光明乳業技術人員的攻關下,三款全國首創的鮮奶系列新品即將陸續上線,業內“首、特、一”(即“全國首創品類,特別專利菌種,全國銷量第一”)產品陣容再添新成員,市民的餐桌也有了更多“新鮮”選擇。

當前,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飲食健康和營養均衡,這也孕育着新的消費潛力。與此同時,近兩年來,乳製品市場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普遍處於承壓狀態。

如何“危”中尋機?光明乳業正在探索的路徑是——以新質生產力爲驅動,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光明品牌在長三角有較強的優勢,我們會繼續深耕長三角區域,堅持科技創新技術賦能,做強渠道滲透,促進消費,做大市場,築牢企業的優勢和護城河。”光明乳業黨委副書記、總裁賁敏表示。

把論文寫在產品上

當新質生產力成爲各行業熱詞,看似傳統的乳製品行業,並不打算做一個看客。市場上一些案例表明,產品力的創新突破,往往能帶來新的藍海。

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裏,建立了國內乳企規模最大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10多年來,這裏創造了無數個“第一”,世界首款千億級活菌型純植物乳桿菌發酵乳飲品、國內首款常溫酸奶等具有變革性的成果,就是從這裏走出,走進大衆的日常。

對乳製品行業而言,精細化健康需求和科學配方認知,孕育着市場新機會。“低溫鮮奶憑藉天然的健康屬性,在液態奶中地位越來越重要。消費者更青睞具備鮮活營養元素的產品,購買滲透率呈現增長趨勢。”凱度消費者指數北方區總經理趙暉說。

“把論文寫在產品上”。基於這一消費趨勢,三款全國首創的鮮奶系列新品將從實驗室陸續走向市場,在它們的背後,蘊含着很多新質生產力的特性。

比如,優倍臻鮮採用高科技膜濾工藝技術,首創高活性高蛋白;光明益生菌巴氏奶則是採用自主研發的菌種,在業內首次實現益生菌與低溫奶的結合。

“光明紮根於上海這座創新之城,科技創新是我們長期要遵循的方向。”賁敏一直對團隊強調,無論科研的轉化有多少,銷售規模有多少,在研發端必須要把握住創新這一核心要素,“首發首創一定要在光明”。 下轉3版

(上接第1版) 去年,光明乳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着力籌備推動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從初步重組探討、到擬定國家重點實驗室名稱和研究方向,再到最後的評估驗收,歷經十多個月,最終在451家工作站中脫穎而出,獲得“優秀專家工作站”稱號。

重組後的實驗室,定位及主攻方向更爲明確。它將聚焦益生菌功能解析、代謝互作與調控、腸道菌羣與健康的核心科技問題,力爭實現核心資源和技術自主可控,打造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爲強化國家科技競爭力提供助力。

數智工廠降本增效

過去一年裏,奶源過剩、奶價下行和市場回暖緩慢是乳製品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光明乳業營業總收入264.8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67億元,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

有業內人士分析,去年光明乳業淨利潤增長,除了土地補償款收入及原料成本下降之外,藉助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建設,加強成本控制能力,提升運營效率,也發揮了一定助力。

以華東中心工廠爲例,這是“全球最大的液態奶單體工廠”,十萬平方米的智慧車間裏,佈設着5000個傳感器、1.8萬個自動控制閥,信息被實時傳輸到中央控制室。因爲數字化的全方位應用,每瓶牛奶生產過程的數據被清晰記錄下來。

“基於這些數據,系統會形成相應的數據模型,根據模型生成相關趨勢,來輔助我們的管理,整個管理層級被壓扁,需要的人員更少,效率也更高。”光明乳業華東中心工廠項目部經理王劍銘介紹,與上一年相比,2023年工廠降本增效金額約7000萬元。

這是光明乳業全產業鏈智能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在華東中心工廠中控室,能看到基於5G技術的牧場監控視頻,切換攝像頭就可實時查看全國各地牧場的飼養情況。

鏡頭裏,每頭奶牛都佩戴耳標、腳環、項圈等牛用可穿戴設備,實現對牛隻的ID識別、活動量、飲食等生長習性監測,系統建立牛隻身份檔案數據庫、牛隻家族系譜,助力科學養牛。

憑藉着“智造”“質造”的轉型,2019年華東中心工廠獲得年度“全球卓越績效獎”(世界級),成爲行業內唯一獲得世界級製造優秀獎的企業。2022年,工廠智造水平再獲突破,成爲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揭榜單位。

根據光明乳業2024年的經營計劃,目標營收290.31億元,淨利潤5.67億元。在需求端釋放緩慢的預期下,這意味着,生產端的降本增效仍是一大發力點。

當前,企業正探索光伏發電等新型節能項目。華東中心工廠已安裝光伏板16220塊,全年可發電410萬度電,全部供工廠使用,佔全廠總用電量7.5%。“基於新能源模式的應用推廣效果,我們將視情況在其他工廠擴大布局,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助力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賁敏說。

全力耕耘新興渠道

今年2月,上海博物館東館正式開館。光明乳業以戰略合作伙伴的身份,與上海博物館聯手,發佈了全國首款雙平臺聯動數字資產。

可交易的平臺之一,就是光明乳業上線多年的隨心訂。在此之前,它曾發佈過一款“韻動”數字資產暨首個流通贈與數字資產,首發兩小時內即售罄,獲得全網百萬級粉絲的關注。

傳統乳企如此大幅度跨界,主要目的就是——引流。隨着物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乳製品行業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線下消費渠道,線上的重要性正在攀升。同時,各大乳企和新網紅品牌玩法層出不窮,也加劇了爭奪消費者的難度。

2023年,光明乳業線下終端網點數量超過60萬家,電商業績佔比超過10%。不過,線下各類型渠道業績貢獻仍以大賣場爲主,中小型超市及食雜店還需更有效的策略拉動。

同時,從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獨大,向興趣電商和內容電商的分散流量和GMV(商品交易總額)過程中,企業也需要加速完善自身線上銷售渠道的佈局,順應消費者的購物行爲變化,助力品牌力傳播。

以此爲重心,隨心訂將原本“送奶上門平臺”升級爲“鮮食宅配”平臺,基於光明食品集團豐富的產業體系,打造多品類的國內乳業電商平臺。同時,通過發行數字資產、贈送演唱會門票等試水,吸引更多的終端消費者。

如果說新網紅品牌就像是魚羣,活動自如靈活,那麼歷史久、體量大的傳統企業,也許更像是一頭大象,要實現轉身並不容易。

“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倒逼着我們從人、貨、場多角度出發,創新渠道模式,通過年輕態的玩法,匹配場景進行新零售的嘗試,實現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賁敏坦言。

據介紹,光明乳業今年將結合自身產品和運營模式的特點,制定重點渠道突破計劃,在保持零售渠道爲主的同時,全力耕耘新興渠道,比如OTO(線上到線下)、社區團購、零食系統連鎖等,謀求做深做大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