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常做生意,爲什麼不讓掛招牌呢?”今年5月8日,在反覆嘗試遞交店招設計方案均未能通過審批後,徐彙區廣元路上一家商鋪的店鋪撥打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求助,稱店鋪已營業1個多月了仍然是無店招的狀態,這給他們正常經營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臨街店鋪是城市商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煙火氣的體現。有個美觀醒目的店招,對於經營者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門頭招牌往往也是透視一個城市營商環境的窗口。但投訴信息顯示,隨着申城開展城市更新街區美化,一些商家無法正常懸掛店招,經營備受影響。怎麼回事?

申請了近10次,究竟卡在了哪兒?

“現在一天只能賣出100來個包子,400元的營業額。而僅房租攤下來一天就要近700元了,這怎麼辦?”5月11日,看到記者來訪,廣元路172號一家包子鋪的店主趙先生不住地訴苦。而他認爲,自己店生意不佳,和沒有店招有着直接的關係。“包子生意要趕早,早上一早開門,門頭都是黑的,沒招牌更不知道這裏在賣什麼,生意怎麼做?”

廣元路172號門面不大,4扇玻璃門幾乎佔據整個門臉,上方是往外凸起有三四十釐米的米黃色長方形門頭,門頭上一片空白,仔細看可以辨別出上一家餃子館店招被拆除後留下的字樣痕跡。若不是玻璃門上張貼了兩張“廣元大鮮包”的海報,光看門頭,確實不知道這裏在賣什麼。

廣元路172號門面。上方是往外凸起有三四十釐米的米黃色長方形門頭,門頭上一片空白,沒有店招。 本文圖片均爲“上海民聲直通車”微信公衆號 圖

怎麼沒有店招?趙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今年春節前租下這爿門面的。3月初,店鋪開始裝修,他即關照店長同步辦理懸掛店招的手續。由於廣元路地處歷史風貌區,戶外招牌的設置實行許可管理,趙先生必須通過天平街道的微信公衆號“治理雲”模塊,在“限額工程備案”中向街道相關部門提交店招設計方案,通過審批後方能施工設置。

店長薛鼕鼕打開手機:後臺顯示,從今年3月7日起,他已經先後11次提交審批申請,除去重複的提交,也有近10次,僅店招效果圖就製作了7個版本。他回憶,每次提交申請後,總是被以各種理由打回,“一會說字體高35釐米太大了需要縮小,一會說字體顏色太亮了,一會又說不允許用反光材質,一會又說字體外發光不允許,只能反覆調整後重新提交。”記錄顯示,最後一個版本是薛鼕鼕4月13日提交,“這次終於字體審覈通過了,我們都以爲應該沒問題了。豈料,4月29日又打電話來,說按照規範文件,我們的門頭不能凸起,需要將凸出部分拆掉。”

店長薛鼕鼕手機後臺顯示,從今年3月7日起,他已經先後11次提交審批申請,除去重複的提交,也有近10次,僅店招效果圖就製作了7個版本。

圖爲薛鼕鼕4月13日提交的店招版本。

“可是我租過來就是這樣”,趙先生解釋,門頭能不能拆先不說,他在裝修時已將店裏的蒸汽排放出口藏在了凸起的門頭裏,一旦門頭凸起部分拆除,意味着部分裝修要重新調整。“當初裝修時不提出來,如今都營業一個多月了,再來讓我砸自家門頭招牌嗎?這多不吉利?”對於街道提出的調整要求,趙先生很不理解,也無法接受。

圖爲廣元路172號門面凸起的門頭。

趙先生投訴後,5月11日下午,天平街道的兩名工作人員帶了幾名裝修師傅來到趙先生店裏,稱要現場確認凸起的門頭能否拆除。拆除門頭上預留的檢修孔後,記者看到裏面露出的是房屋原本的挑空水泥屋檐,並不是常見的中空鋼結構。裝修工人敲擊後,確認屋檐與屋頂梁體連接,拆除是有困難的,兩名工作人員這才表示“知道了”。

拆除門頭上預留的檢修孔後,記者看到裏面露出的是房屋原本的挑空水泥屋檐,並不是常見的中空鋼結構。

對於自己遲遲不能設置店招,趙先生頗有怨言。兩名街道工作人員解釋,由於地處風貌保護區,店招在外觀上要求較高。除了街道層面要審覈方案外,還要提交給“社區規劃師”進行審覈,這導致了反覆的調整,如拆除門頭就是“社區規劃師”的要求。加上社區規劃師是外聘的,街道是攢齊了一批材料一起交過去審覈,這也導致時效上有些拖延。不過,街道工作人員表示,這次會將門頭無法拆除這一情況及時反饋給社區規劃師,但趙先生仍然需要再次提交審覈材料。

城市治理不能給商家經營增添困擾

本市從去年5月1日起實施了《上海市戶外招牌設置技術規範》,對於店招的大小、設立方式均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爲了遵循上述《規範》,不僅僅在對於城市街區面貌要求較高的風貌保護區,隨着申城大面積開展城市更新,不少街區出於美化、安全等方面的考慮,或由屬地政府統一來設計安裝風格一致的店招,或對在店鋪經營者調整後新設置店招時採取了較爲嚴格的備案審批程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了不少矛盾。

本市從去年5月1日起實施了《上海市戶外招牌設置技術規範》,對於店招的大小、設立方式均有明確的規定。

投訴信息顯示,在街區實施美化工程統一設置店招時,舊的早早被拆了,新的卻遲遲不能安裝到位,被經營者們飽受詬病。浦東新區博興路上的一家店鋪店主投訴稱,街道當時拆除舊店招時承諾1到2周即可將新店招安裝到位,豈料一等就是2個月;楊浦區雙陽支路上一家店鋪的店主則稱,這條街的沿街店鋪過年前就啓動了店招整治,並拆除了舊的店招,施工負責人原本稱過完春節即可將新店招安裝上,豈料至4月底新店招仍沒有重新安裝;虹口區廣靈四路上的一家店鋪店主更稱,舊店招去年12月1日被拆除,新店招直至4月底仍沒有安裝完成。期間店主多方詢問,無人告知他安裝店招的準確時間節點……有經營者還稱,街區在實施店招統一更換時沒有和他們溝通到位:有經營者前腳剛剛花錢裝修好店招,後腳施工人員突然就上門實施了拆除。店主們質疑,既然街區有統一安裝店招的安排,爲何不早早告知店主們,避免重複投入浪費資金。

此外,和趙先生的遭遇相似,管理部門在更換店招時一味地強調《規範》要求,也導致一些店鋪經營者處於店招無法設置的狀態。

楊浦區錦西路78號是房產中介“我愛我家”的一家門店,經營者稱錦西路上這整排門店都有向外凸出有一米的碩大門頭。經營者更換後,通常會在門頭原結構的基礎上更換圖案字樣,改成自家的店鋪名。“我愛我家”去年8月租下了這爿沿街鋪面後,提交的店招方案始終無法審覈通過,理由正是按照上述《規範》,“設置在離地高度2.5米以下的附屬式招牌,凸出牆面不宜大於0.2米”,這就要求“我愛我家”必須將原來的碩大門頭整體拆除,重新安裝貼着牆面的店招。門店負責人喻先生稱,撇開店招縮在裏面效果不佳外,由於各家店鋪門頭互相連在了一起,僅其一家拆除門頭,恐會給相鄰店鋪的門頭安全帶來隱患。

錦西路78號是房產中介“我愛我家”的一家門店。由於店鋪原有的巨大門頭不符合規範,店鋪更換店招時被要求需將門頭拆除。

由於在店招設置上存在分歧,大半年來,“我愛我家”只能扯了一塊噴繪布作爲店招。“一到晚上連燈光也沒有,不知道的以爲我們已經關門了”,喻先生稱無法正常設置店招對生意影響很大,他建議,“附近幾條街道都在統一設置店招,能否先利用原門頭設置臨時店招,待街道統一設置時再按《規範》拆除重弄?”

錦西路上這整排門店的門頭緊密相連,拆除其中一家不僅不好操作,還恐會給相鄰店鋪的門頭安全帶來隱患。

趙先生認爲,由店招門楣引發的一系列爭議背後,透析出的是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有待改進。比如說在審覈方案時,店招設置的各類要求能否一次說全,不讓經營者反覆修改折騰?再比如,沿街門面的房屋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規範》如何與實際情況結合,相關管理者能否現場查看,視實際情況再做決定?

經營者們呼籲,店招治理能力折射營商環境。臨街店鋪能有效增加就業、繁榮經濟、便利民衆,當下,有關部門尤其應多想辦法爲商戶紓困解難。

(原標題爲《“正常做生意,怎麼不讓掛招牌呢?”徐匯一店主稱申請近10次未能辦下店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