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鄉日報

劉秀麗

摘要:將文學現場融入文學史教學,可通過真實的文化場景和歷史背景來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爲此,應精心選擇與文學現場相關的文學史教學資源,在文學史教學中以情境創設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文學現場;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探究性文學史學習活動,以此推動文學現場與文學史教學的創新相融與發展。

關鍵詞:文學現場,文學史教學,策略

將文學現場融入文學史教學中,可通過生動的文化場景和歷史背景極大地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使文學史由此轉變爲可體驗的歷史和文化現象,而且也可以使學生直接感受歷史的深度和文學的活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其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爲實現此目標,本文將深入分析文學現場融入文學史教學的多元策略,即精心選擇與文學現場相關的教學資源、情境創設與角色扮演以及鼓勵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這三種策略的有機結合,將幫助學生在文學史學習中獲得更加豐富和立體的學習體驗。

一、精心選擇與文學現場相關的文學史教學資源

文學現場不只是文學事件的發生地,它更深層地展現了文學作品背後的文化和歷史。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精心挑選與文學現場緊密相關的教學資源,這不僅包括文學作品本身,還包括與作品相關的歷史文獻、作者的個人信件、批評文章以及時代背景的詳細描述等。首先,教師在整合文學作品及其歷史背景時,應選擇那些能清晰顯示文學現場影響的材料,例如,在教授19世紀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史時,可展示雪萊的《西風頌》及其創作背景的詳細說明,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不只是藝術創作,同時也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教師應利用多媒體資源增強學生的沉浸體驗,例如,利用視頻資料展示雪萊時代的英國社會景象,或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使學生“走進”那個時代的倫敦街頭。這些直觀的資料可以在感官上帶給學生文學現場的直接體驗,從而使其在情感和認知上對文學作品獲得更深層的理解。其次,教師還應注意課程材料的多樣性和易接近性[1]。教師除了要提供原始文本外,還應提供易於理解的翻譯版本或是關於文本的現代評論和解析,從而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和不同層次上接觸到文學現場。這種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將文學現場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文學史的同時,也能體驗和理解那個時代的生活和思想。通過這樣系統而深入的資源整合,文學史的教學不再僅是單一的文本解讀,而是成爲一次文化和歷史的深度探索。但這要求教師在文學深度和歷史廣度之間尋找到恰當的平衡點,以便讓文學作品能夠在文學史的脈絡中生動展現,從而使得文學現場可以成爲學習、感受和思考的空間。

二、在文學史教學中以情境創設與角色扮演模擬文學現場

在文學史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與角色扮演模擬文學現場,可讓學生深入體驗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進而有效提升他們對文學史的理解與興趣。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模擬特定文學史中的場景或是某一文學時期的社會背景,舉例來說,在講授朦朧詩派時,教師可設定一個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時空背景,讓學生扮演顧城、舒婷等詩人,舉行一場詩歌朗誦會,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朦朧詩派自覺與民族命運結合、充滿理想主義情懷的特徵,並通過切身體驗感受那一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及文學作品所折射的思想情緒。在角色扮演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考慮如何深入探討文學史的文化與思想層面,而不僅是復現文本內容[2]。在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討論文學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心理變化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從而使學生全面理解文學作品,並使學生能夠將其放在更廣闊的文學史脈絡中分析。在此過程中,情境創設不應侷限於歷史背景的還原,也可創造性地融合現代、歷史元素,以形成一種跨時空的教學環境。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讓他們更自由地探索和表達對文學史的理解。總之,這種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強調了文學史的時代性和文化性,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文學史的同時,深刻體驗和理解歷史背景中的文學創作。如此,文學史教學將更爲生動,學生的學習體驗也因此會更爲豐富和深刻。

三、鼓勵學生參與探究性文學史學習活動

鼓勵學生參與探究性文學史學習活動,可有效提高文學史教學效果,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探索,從而加深其對文學史的認識。首先,教師應設計一系列開放性問題,激勵學生自主探索文學史中的重要議題。問題應涵蓋相關文學史的背景、相關作者的生活及其思想觀點對社會的影響等多個層面,例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明清易代時期的文學是如何表現出當時社會變革的?”要回答這類問題就需要學生深入研究相關文學作品、歷史資料和批評性文章。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也可以培養他們的研究技巧和批判性思維[3]。其次,採用項目式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圍繞特定的文學史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獨立策劃研究項目,蒐集與分析資料,並最終提交一份研究報告。這樣的項目既加深了學生對某一歷史時期或文學流派的理解,又鍛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此外,引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可以豐富探究性學習的材料。爲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使用在線數據庫、電子書籍和學術論文等資源,使學生接觸到更多信息,這對他們獨立進行文學史研究極爲有益。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博客、視頻或播客等媒體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這種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對學習文學史的樂趣,並不斷增強他們的研究和批判能力。

結語

將文學現場融入文學史教學,是一種將文本和現實緊密結合的創新方法。通過精心選擇與文學現場相關的教學資源、情境創設與角色扮演以及鼓勵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教師可在學生心中構建一個立體的、充滿活力的文學世界,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並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趙卓.文學史研究的“回到現場”[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1):4.

[2]雷達. “文學史與文學現場相遇”[J].飛天,2014(12).3.

[3]楊慶祥.現場的角力——一種文學史實驗(80後批評家文叢)[M].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