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麗水5月20日電(邵燕飛 周健 吳若玲)“現在茶葉的採摘標準是一芽兩葉,這裏一個芽兩個葉子,荒野茶葉子特別薄,容易開葉,所以品質就更好……”近日,在浙江麗水慶元縣召開的荒野茶開發技能交流活動現場,慶元鄉賢吳樹榮正以他20餘年的茶產業經驗,一邊示範,一邊向學員講解如何辨別荒野茶,並教授荒野茶的採摘方式。

慶元地處浙南山區,生態環境優越,盛產荒野茶。吳樹榮在該縣舉水鄉承包了3000餘畝的荒野茶基地,很多茶樹已有500多年的樹齡。

慶元鄉賢吳樹榮。慶元縣委統戰部 供圖

談起爲什麼從事茶產業,吳樹榮感慨道,自己從小對茶文化很感興趣,經瞭解發現,民國時期,舉水一帶生產的“銀屏茶”曾一度暢銷於福州、香港等地。後因戰亂等原因,逐漸停產,無論是集體茶林還是純野生茶種,都漸漸無人問津,淪爲名副其實的“荒茶”“野茶”。

20世紀初,吳樹榮看到了舉水得天獨厚的環境和茶葉資源發展潛力,決定重振家鄉茶產業。他開始採摘銀屏山上的茶葉製作綠茶、紅茶、白茶,並逐漸發現了荒野茶的特有價值。

“野者上,園者次。”吳樹榮深知,野生茶之所以珍貴,是因爲茶樹與周圍的喬木、灌木共生,密度較低,茶樹高低、養分、溼度和溫度控制得較好。這種環境下的茶樹,雖然產量不高,但能夠孕育出口感更加豐富和獨特的茶葉,價值更高。

於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鼓勵和積極引導下,2021年,吳樹榮集中流轉了3000餘畝的荒野茶山場,並建立了荒野茶基地。爲了更好地管理和加工荒野茶,2023年他又投資建設了荒野茶加工廠房。

荒野茶。慶元縣委統戰部 供圖

每年採茶季,工廠每天至少僱傭15到20名工人進行茶葉採摘或加工包裝,讓附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同時,他還成功創辦浙江省級“農民田間學校”,無償教授村民茶葉種植知識,推行標準化種植模式,帶動周邊村100多戶茶農人均增收3000餘元。

“我們做荒野茶不求量多,但求質精。我們專注於定製茶葉,目前已經定製出2000多份,預計今年將會賣出3000餘份左右。”從“門外漢”到“專業戶”,吳樹榮數十載辛勤耕耘,不僅讓“荒野茶”不再“荒”,更讓它成爲推動家鄉共富的重要力量。

爲了將荒野茶推向更廣闊的國際舞臺,慶元還發揮了“僑”資源的優勢,特別邀請了域內的僑眷參加此次技能開發交流活動。

“我姐姐、姐夫雖在意大利生活十多年了,但他們對中國茶的鐘情絲毫未減。每年,我都會寄去50多斤的本地優質茶葉,讓他們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家鄉的味道。今年的荒野茶採摘活動啓發了我,我計劃改寄荒野茶給他們,希望他們能與國外的友人一同品鑑,分享這份來自銀屏山的自然饋贈。”受邀僑眷吳德良在荒野茶採摘活動中如是說。

據瞭解,近年來,慶元縣多次舉辦“新春鄉賢懇談會”“共富講壇”等活動,邀請新鄉賢、僑商共商共議,探索“荒野茶”發展新路徑,同時吸引新鄉賢、僑商投資荒野茶產業。

慶元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鄉賢的深厚根基與僑界的國際視野相結合,將爲我們帶來無限的機遇和動力。我們將全面整合鄉賢的本土智慧和僑界的海外資源,通過搭建溝通橋樑,深化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慶元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