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濟南時報

濟南“兒童友好城市”新規徵民意,泉羣邊擬打造親水空間

學校周邊特定時段擬設專用通學路徑

濟南市圖書館的兒童區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黃中明攝

2023年,濟南正式入選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以“兒童友好+”方式規劃提升城市空間。近日,《濟南市兒童友好城市規劃導則》(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基於“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以兒童視角爲立足點,以兒童需求爲導向,擴大兒童的公共服務供給,童趣泉苑、童悅客廳、童享泉道等一批適兒化特色城市空間,讓人耳目一新。

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肌理

徵求意見稿以兒童視角、普惠共享、安全趣味、保障落實爲規劃原則,針對公共服務、公共出行、公共活動等不同類型的兒童友好空間,制定針對性的規劃導則,提出分類引導要求,目標是打造具有泉城特色、滿足兒童需求的高品質兒童友好城市空間,即多元友好、泉潤童心、童創未來。特別是徵求意見稿突出泉韻,融合“山泉湖河城”特色,激發歷史街區、百年商埠、風貌建築等文化要素活力,打造山邊、泉邊、林間等兒童健康成長環境。

以“童眼看世界”爲規劃策略,徵求意見稿針對各類城市空間,提出適合兒童尺度、符合兒童審美、適應兒童需求的規劃建設要求;兼顧普適性和特色化要求,挖掘城市特色資源,打造兒童友好特色空間;同時“新舊有別”,新區集合城市建設打造兒童友好空間,舊城注重現有設施的適兒化提升改造。

何爲兒童友好城市空間?結合現有空間體系與15分鐘生活圈、兒童活動需求,濟南將構建“三級三類51項要素”的兒童友好城市空間體系。“三級”即城市級、街鎮級、社區級,“三類”即公共活動、公共服務、公共出行空間,每一類均設專享、共享、特色空間,共51項要素。如公共活動空間13項要素中,兒童公園(遊樂場)爲兒童友好專享空間,郊野森林公園、口袋公園等歸爲兒童友好共享空間,結合濱泉遊憩空間打造的童趣泉苑爲兒童友好特色空間。

泉羣邊打造兒童親水開敞空間

兒童友好城市空間如何建設?徵求意見稿按照公共活動、公共服務、公共出行空間分類給出了規劃要求和建設要求。以童趣泉苑爲例,圍繞老城區四大泉羣資源,串聯街巷空間、歷史古蹟、開敞綠地廣場、護城河沿線慢行綠道等元素,打造“點—線—面”織網的兒童友好新型濱泉空間。

具體來說,結合四大泉羣核心區及泉水流經區域,每個泉羣宜打造不少於1處集中的兒童親水開敞空間,試點選取趵突泉、五龍潭、百花洲、黑虎泉等特色區域的重要節點和界面,先行打造兒童友好型特色濱泉遊憩空間。在建設要求方面,考慮兒童遊憩需求,打造親水體驗、場景演繹、親子互動等濱泉廣場、泉水嬉戲空間,每處面積宜不低於200—400平方米。濱泉空間控制戲水區深度不超過0.3米,深水區應設防落水網。

“四點半書房”爲家長解憂

兒童友好公共服務空間涉及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福利和特色空間——童悅客廳。教育設施的適兒化規劃方面,徵求意見稿提出擬建設“四點半書房”,提供學齡兒童課後託管服務;擬增加校外等候空間,在教育設施周邊劃定安全有效的上下學區域,校門口設置足夠的家長等候區。醫療設施方面,優化內部空間佈局,增加兒童活動空間;增設兒童候診看護空間,如兒童候診區、看護服務空間、母嬰室、兒童洗手檯等。

針對特色空間童悅客廳,宜結合革命紀念陵園、紀念館、革命遺址等紅色資源,充分利用各級科技館、黨史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構建多尺度、多場景、多功能的兒童友好文化傳承空間。

通學路徑闢出安全上學路

在公共出行空間上,徵求意見稿專爲學齡兒童量身規劃了通學路徑。結合兒童上學及日常生活軌跡,依託學校附近現有道路,或結合城市支路、生活性道路等闢出通學路徑,寬度建議不小於2米。採用“步行巴士”,由兩個以上的大人護送兒童上下學的方式,以學校所在地爲中心,選擇周邊兒童居住較爲密集的區域規劃路線,可在步道上塗刷明顯標識及使用時間段,告知社會該路段爲“步行巴士”通行線路,相應時間注意避讓。

另一個亮點是童享泉道。以泉羣爲鄰,選取泉水出露點密集的區域規劃泉道,宜具備休憩娛樂、運動出行等多種功能,“因泉制宜”地打造不同主題風格。規劃導則建議在大明湖、甘露泉、漿水泉、白泉、華泉等名泉出露點周邊,結合泉景、泉羣,打造濟南泉城特色的兒童友好型泉道。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羅曉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