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金融一線消息,第二屆中國金融學論壇“錨定金融強國目標,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於5月18日在上海財經大學舉辦,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出席並進行了題爲“建設金融強國面臨的幾大挑戰”的主旨報告。

劉元春指出,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四大挑戰和問題,如金融市場結構不均衡、市場機制不夠成熟、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我們在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過程中,不僅要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在現實運行中的各種表現及其演化的模式,更爲重要的是要梳理清楚這些挑戰和問題產生的核心邏輯。

劉元春表示,這些問題背後的邏輯是中國的超級轉型,這種超級轉型又與世界結構的超級轉型相疊加,使中國所面臨的困難比以往所講的“新常態”時期面臨的問題要複雜得多,嚴峻得多。因此,對這種風險的管控要有更高的思路,而不是就風險管風險。

劉元春認爲,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目前正處於一個大轉型、大升級的階段,增長速度、風險性質、結構特徵都處於一個關鍵點。第一,隨着增長速度的變化,無風險的基準收益發生變化,這也是很多金融界解釋的10%的收益率時代過去了,因此市場各方對於資源配置的基本標杆要發生變化。第二,當市場進行支柱產業轉型、增長動能轉換、結構大變異的時候,風險特性將發生變化,風險溢價的定價模式也會發生改變。這些變化意味着中國的金融、資產定價模式的內涵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同時,劉元春指出,現代大國衝突中,金融戰成了核心樞紐,是現代大國博弈的關鍵。中國在邁向金融強國、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貨幣崛起是一個關鍵,所以圍繞支付體系、定價權力等方面一定會在未來產生超級博弈。

劉元春認爲,如何渡過轉型的風險難關,如何渡過全面開放和大國博弈的金融難關,是我國邁向金融強國之路面臨的兩大關鍵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