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544—606年),字處道,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人。北周、大隋著名軍事家、權臣宰相和詩人。楊素出身關中士族弘農楊氏。北周時期起家,歷任中外府記室、禮部下大夫、大都督,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楊素的祖父楊暄,官至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爲北周汾州刺史。

有人依據小說、評書說楊素與隋文帝楊堅是親兄弟關係。其實這是以訛傳訛。其實他們都姓楊,都是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而已。隋文帝楊堅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有鮮卑血統。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爲隨國公,鮮卑曾賜姓爲普六茹,隋文帝小字那羅延,楊堅掌權後才恢復楊姓。但如果從他們共同先祖漢太尉楊震算起,說他們是遠房兄弟也沒有錯,只是門頭相隔太遠了。這一點我們不去說他。

楊素小時候就與衆不同,相貌堂堂,平素不拘小節,有遠大的志向,喜歡鑽研學問,涉獵廣博,與當時名人、安定人牛弘(後任隋朝禮部、吏部尚書)志趣相投。小時候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他,楊素的堂叔祖、西魏朝的尚書僕射(宰相)楊寬認爲他很不一般,經常對這些子孫說:“處道(楊素的字)不是一般的人,他日一定會出類拔萃,無與倫比的,不是你們所能趕得上的”。長大後,被北周大冢宰(丞相)宇文護髮現,當時宇文護把持朝政,招聘楊素爲中外記室(相當於文書和翻譯),後逐步升爲禮曹(禮部尚書),加大都督職位。

北周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誅殺了權臣宇文護,親自掌握朝政,楊素因曾受過宇文護的重用,所以遭到了株連。楊素的父親楊敷爲北周汾州刺史,因北周與北齊作戰,汾州(今山西隰縣)被北齊所圍,楊敷守節而死,但北周武帝不予追封。楊素上書爲父親申辯,惹惱了宇文邕,命左右將楊素推出斬首。楊素臨危不懼,大聲說:“臣侍奉無道的天子,死是很自然的事情”!宇文邕見楊素很有膽識,就放了他,並破格升任他爲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也就是“相當於”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從一品的散職。並追贈其父爲大將軍,諡號“忠壯”。一次,北周武帝命楊素起草詔書,楊素不假思索,下筆成章,且文詞華麗。宇文邕大加稱讚,對他說:“好好幹,不要擔心沒有榮華富貴的”,但楊素卻正色回答說:“臣只怕富貴來逼臣,臣卻無心謀取富貴”!

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宇文邕親自率軍攻伐北齊。楊素隨軍出征,請求自己率其父舊部爲先鋒,武帝應允,並賜他一條竹鞭說:“我正要驅使天下,你是我的鞭,所以我把這件東西賜給你”。楊素跟隨齊王宇文憲在河陰和齊軍交戰,因戰功顯赫被封爲清河縣子,食邑5百戶。同年授司城大夫。後楊素多次隨宇文邕出兵作戰,楊素常有戰功,逐漸嶄露頭角,成了北周時的名臣名將。北周周宣帝宇文贇(yūn)大象元年(579年),楊素隨上柱國韋孝寬攻陳朝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其中,楊素獨自率軍攻克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大象二年(580年),相州(今河南安陽南)總管尉遲迥(jiǒng)造反,正趕上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周靜帝宇文闡年幼,由外祖父、左丞相楊堅專政。命楊素等出兵討伐獲得了平息。由此,楊素爲楊堅所賞識。這裏順帶說一下,楊堅爲什麼會喜歡楊素呢?主要有一下幾點:

第一,前面說了,他們都是弘農郡華陰同鄉,又是遠房家門,雙方父、祖都是高官,楊堅比楊素大三歲,年少時就相互認識。北周時期,楊堅、楊素同朝爲臣,彼此相互照應。楊堅喜歡楊素的膽量和軍事才能;楊素欣賞楊堅的組織和領導才能。雙方交往多了,關係自然親近、要好了。楊堅打算篡北周自立,當然需要楊素這樣的人支持和擁護;楊素看出楊堅有取代北周之意,自然願意爲這樣的領導效力、捨命。

第二,楊素擁有出色的用兵統兵才能,從北周時期的攻滅北齊、攻打突厥、平定陳國到隋朝建立後再次帶領水軍討伐陳國,楊素擁有大功。楊堅作爲丞相,掌握着北周實權。楊素的這些成績,楊堅都自然看在眼裏。加上楊素很會來事,主動與楊堅聯繫,時間久了,楊堅因此對楊素器重,後來提拔其爲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等職。

第三,楊素精於計算,善於揣度他人,他摸準了楊堅的心思,當然知道用什麼方法去討好他,楊素前期經常依仗功高而驕傲跋扈。此時反而小心謹慎,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朝廷的事情,特別是楊堅的決策,楊素搶着去做,而且做得非常漂亮。因此很得楊堅的歡心。

第四,楊素八面玲瓏,知道讓楊堅歡心還不夠,便暗地極力討好楊堅的妻子獨孤伽羅,處處提前爲獨孤伽羅安排妥當,對其鍾愛的次子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更是關照有加,因此慢慢獲得了獨孤氏的信賴。楊堅有些懼內,獨孤伽羅信任楊素,自然也就更得楊堅的歡喜。後來,楊素利用獨孤皇后和晉王楊廣等人,通過詆譭和造謠除掉了隋文帝楊堅最信任的大臣、宰相高熲。自己坐上了相位。不過這是後話。

楊素擔任汴州刺史,在上任途中行至洛陽時,方知相州(治鄴城)總管尉遲迥等舉兵反楊堅。尉遲迥原爲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名望地位素來很高。楊堅害怕他另有圖謀,就命令尉遲迥的兒子魏安公尉遲惇(dūn)帶去詔書,以安葬北周宣帝宇文贇的名義徵調尉遲迥前來悼唁。隨即命鄖公韋孝寬爲相州總管赴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取代尉遲迥。大象二年(580年)夏六月,尉遲迥認爲楊堅當政,圖謀篡位,於是謀劃起兵,讓自己的兒子尉遲惇留在相州而不接受徵召。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關(又稱汜水關,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以響應尉遲迥,攔住楊素使其無法前行任職。

同年(580年)孟秋七月,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爲行軍元帥,楊素與郕國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隴西公李詢等爲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楊堅又派高熲急馳督戰。相州、鄴城方面:尉遲迥命兒子尉遲惇率領十萬人入據武德(約在今河南溫縣東北武德鎮),駐紮在沁水東岸。韋孝寬等人率領各軍,隔水相峙。北周名將韋孝寬乘尉遲惇後退,鳴鼓齊進,尉遲惇大敗。韋孝寬乘勝進抵鄴城城下。尉遲迥與兒子尉遲惇、尉遲祐又出動全部兵力,共十三萬人,在城南列陣。北周名將高熲、李詢則則早有準備,從城北側後發起攻城,尉遲迥兵敗自殺,其子尉遲勤、尉遲惇等向東逃跑時被捉,後被處死。滎陽方面:楊堅任命楊素爲大將軍,命其領河內之兵攻打宇文胄,將其斬殺,平定了滎陽。楊素因功改任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2千戶。其弟楊嶽則襲封臨貞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也就是隋開皇元年二月,楊堅受禪登基,是爲隋文帝,隋朝建立,改元開皇。隋文帝楊堅非常器重楊素,加封楊素爲上柱國,參與隋朝法律的修定工作。楊素的老婆鄭氏是個有名的悍婦。有一次與楊素拌嘴,楊素順口說了一句:“我若當了天子,一定不會讓你做皇后的”。沒想到被其妻告發,楊素因此獲罪,差一點毀了前程。楊素免官後並沒有閒着,數次獻伐陳之策。好在隋文帝比較信任楊素,此刻正準備消滅陳朝,統一中國,楊素因此再被啓用。開皇五年(585年)冬十月,隋文帝任命其爲信州(今重慶奉節)總管,經略長江上游,併兼領建造戰船之責。楊素不孚衆望、圓滿完成了任務。楊素在永安(屬當時的巴東郡,今屬重慶奉節)負責建造“五牙”、“黃龍”等戰船,據說一艘就可容納戰士約8百人,楊素加強訓練水師,作滅陳準備,獲得了朝廷好評。

隋開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發佈檄文,列舉南陳後主罪行,將其暴斂、罪惡列舉了二十條,十月,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設淮南行臺省,隋文帝任命其子晉王楊廣爲行臺尚書令、元帥,主管滅陳之事務。高熲爲晉王元帥長史,右僕射王韶爲司馬。上柱國楊素、秦王楊俊爲行軍元帥,與大將賀若弼、韓擒虎等率隋軍50餘萬人,分8路攻陳。隋軍浩浩蕩蕩殺向江南,楊素當時指揮水軍主力,出巴東郡,順流東下,負責消滅長江及沿岸南陳水陸聯軍。

據史說楊素戎馬一生,征戰無數,既擅長陸戰,又精通水戰。同年(588年)臘月,楊素按照楊堅的部署:採取水陸協同、分進合擊的戰術,自巴東(今湖北巴東)沿江而下,在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與南陳大將戚昕部遭遇。狼尾灘地勢險要,水急浪高,易守難攻。楊素暗地命令其部將王長襲等人率陸師趁夜色悄悄爬上南岸,與大將軍劉仁恩軍相互配合,他們殺散了南陳守軍,砍斷了欄江鐵索,攻開了水營寨柵。楊素軍戰船則乘機順江而下,直接攻擊南陳戚昕、呂忠肅的大營,戚昕等不曾提防,被殺得大敗。戚昕被迫放棄營寨,連夜狼狽向東逃走。陳軍投降無數,楊素則加以安撫說:只要他們不再與隋爲敵,就可以全部予以釋放。這對後來陳軍的抵抗起到了巨大地瓦解作用。

次年(589年)正月,楊素擊敗了陳軍,率領水、陸隋軍順江東下,大小戰船綿延鋪滿了江面,旌旗盔甲在陽光下閃耀飄揚。楊素體魄雄健魁偉,端坐在大船之上,陳國人望而生畏地說:“清河公(楊素)乃長江之神啊”!戰後,楊素因功勳卓著被封爲郢國公。封其子楊玄感爲儀同、楊玄獎爲清河郡公。

隋滅陳統一中國後,南方士族豪強因對隋實行的限制政策不滿,便利用民間對隋欲移民關中流言的驚恐心理,乘機煽動叛亂。隋開皇十年(590年)冬月,婺州(wù今浙江金華)人汪文進、越州(治今浙江紹興)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儈(kuài)等舉兵反隋,他們自稱天子,設置百官。另還有蔣山(今南京鐘山)人李忮(zhì)、樂安人(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溫州人沈孝徹、泉州(治今福州)人王國慶等人也隨機起兵反叛,他們自稱大都督或太守,舉兵攻陷當地州縣,叛亂幾乎遍及原陳屬地。其規模大者有數萬人,小者也有數千人。他們互相策應,殘殺隋派去的官吏。楊堅面對嚴情,命楊素爲行軍總管率軍平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