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 陳康亮)今年以來,中國A股多家擬上市公司主動撤回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數量明顯多於去年,引發關注。

金融數據服務商萬得資訊(Wind)的統計顯示,截至5月19日,今年已有144家公司主動撤回IPO申請,其中滬深交易所主板公司47家、科創板21家、創業板38家,北京證券交易所38家;這一數量是去年同期的1.7倍左右。

其中,按下“撤回鍵”的企業不乏已經通過交易所上市審覈委員會(下稱上市委)審覈的企業。比如,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近日公告,安徽晶奇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證監會審閱其IPO並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的過程中,該公司與其保薦機構主動要求撤回註冊申請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早在2021年就已“過會”。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公開資料來看,上述企業之所以主動撤回IPO申請,主要是在IPO自查過程中,發現公司在合規、板塊定位、信息披露、會計處理等方面存在問題,進行及時糾正。企業之所以在IPO問題上如此積極自查自糾,這與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嚴監管”的風氣密切相關。

今年新“國九條”(《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以來,“強本強基、嚴監嚴管”成爲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基調。

吳清履新中國證監會主席後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上市公司是市場之基,是投資價值的源泉。要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在剛剛過去的“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吳清再次發聲:從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續監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嚴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堅決把造假者擋在門外,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徹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過程,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項機制,把“殭屍企業”、害羣之馬堅決清出市場。

最新的“嚴監管”信號來自證監會5月15日發佈的《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發行類第10號》,指引要求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刊登致投資者的聲明,完善上市後分紅政策的信息披露規則,強化未盈利企業相關信息披露等。

趙錫軍表示,由於監管層將“兩強兩嚴”的基調貫穿企業發行上市監管的全過程,持續做好IPO監管、上市公司監管、退市監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擬上市企業認真進行IPO的自查自糾,有效遏制了“帶病闖關”、投機上市的行爲。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的基調亦在馬可波羅這一項目上有所體現。作爲發行上市新規頒佈後的首個上會項目,馬可波羅IPO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4月30日,深滬交易所正式發佈修訂後的《股票上市規則》《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等業務規則,提高各板塊上市財務條件,進一步明確板塊定位要求。

5月16日,深交所上市委召開會議,審議馬可波羅IPO申請,作出暫緩審議的決定。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上市委暫緩馬可波羅上市申請的審覈,主要是考慮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出現一定下滑等實際情況,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確認影響業績的不確定因素是否消除。

針對IPO監管趨嚴,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表示,對擬IPO企業嚴格審覈,有助於篩選出更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此外,這還能穩定二級市場情緒,避免市場因短期內大量新股上市而引發波動,維護市場穩定。

展望未來,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認爲,隨着政策的持續落地,A股IPO市場新生態將逐步形成,這不僅有助於優化一二級市場的互動關係,提升資本市場整體質量和效率,也將爲投資者創造更爲安全、透明的投資環境。長遠來看,還將促進資本市場的持續繁榮與穩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