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诗级房地产救市政策落地后,降息的时机又延后。

5月20日,央行发布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和5年期LPR均按兵不动。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考量的理性选择。

前几日,地产密集出台的政策“王炸”已为市场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降首付比、取消利率下限、降公积金利率“三箭齐发”,旨在进一步打开居民杠杆空间,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调降LPR来呵护房地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自然降低。

银行净息差的持续承压也是LPR报价未下调的重要因素。在资负两端共同挤压下,主要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已呈现收窄趋势。因此,在当前环境下,LPR报价无下调空间也在常理之中。

更为关键的是,信贷利率已处于较低水平。央行数据显示,4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这表明当前的融资成本已经相对较低。LPR报价维持不变,也有助于防止资金空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靠债务推动增长的资金密集领域均处于挤水分阶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而非单纯追求速度。过度依赖降息,也可能带来资产泡沫、债务风险增加的副作用。

然而,LPR保持不变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降息。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虽然整体运行平稳,但消费、基建、房地产等指标有所回落,显示出需求疲软的态势。这也意味着,若物价回升、内生融资需求修复总体仍不乐观,则需要进一步降低实际融资成本,以提振经济。

特别是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升温,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新的窗口。在稳汇率压力相对减轻的情况下,若我国经济出现进一步下行压力,LPR下调的时机将重新回归。

降息对于中国经济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尽管4月新增社融偏低受到防空转及统计方法调整的扰动,但大方向仍是实体融资需求偏弱,为对冲当前企业的经营压力,降息仍有必要。

与此同时,降息还能释放更多的资金,有效提振消费,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当前降息的堵点仍在于银行负债端的压力。而4月以来,通过叫停“手工补息”、停止发售智能通知存款等方式隐性实行了存款降息,也为后续LPR报价打开了下行空间。

降息还需等待新时机。在货币政策的调整上,我们需要既关注短期经济波动,也考虑长期发展需要。未来降息的时机和力度更多取决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目标的调整。

我们要习惯“慢下来的增长节奏”,也要习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

北京商报评论员 岳品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