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5月15日上午,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旅游区游人如织。下船登岸的游客呼吸着新鲜空气,对中午的渔家美食充满期待。

微山岛镇居民殷占军几年前从外地回到家乡,办起渔家乐。他说大部分游客来渔家乐必点的一道菜叫漂汤鱼丸,“必须用纯正微山湖出产的鲫鱼或者黑鱼做,味道鲜,也是湖区渔家菜代表。”眼下,包括漂汤鱼丸制作技艺在内的非遗项目,已经成为外地游客来微山湖旅游的“新导游”:湖区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不用四处打听,上网搜一搜微山湖有哪些非遗项目就行。

非遗是民俗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民众生产生活的“活化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山东近年来愈发重视挖掘非遗资源的旅游价值,两者“互帮互助”成效显著。

初夏时节,位于泰安市东平县经济开发区的东平湖水泊食品非遗工坊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刚刚搬下流水线的咸鸭蛋、糟鱼、茶汤被打包装箱,抬上物流卡车,连夜运往各地货运中转点。

“以前,东平当地的非遗特色美食都是家庭作坊生产。虽然品质不错,但是规模跟不上。”东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华表示,近些年,东平县旅游产业借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游客多了,土特产的销量随之增长。当地于是通过优化电商供应链,让游客能够“放心买、安心邮”。

火起来的旅游产业盘活了东平县非遗资源,也为当地今后构建立体非遗传承体系提供了支撑。

以东平湖水泊食品非遗工坊为例,作为东平县评定的首批非遗工坊,其每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亿元,解决了4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企业有了利润,也愿意投入研发和保护资金。2023年,东平湖水泊食品非遗工坊投入100万元,用于产品所属非遗技艺的保护,另外投入300万元研发经费,用于传统技艺的改良升级。

当起“新导游”的非遗项目不仅为山东各地招徕游客、提振“后备箱经济”作出贡献,还借助时尚创意打造出旅游市场的新业态。

今年“五一”假期,东营市垦利区推出“渔家有喜”民俗体验活动,将几十年前垦利区沿海村庄举办喜事的非遗仪式一一恢复,融入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元素,打造出一场“时光的盛宴”。

这场现场婚俗秀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不少要办喜事的青年人给文旅部门打电话,咨询如何办一场“这样有意思”的婚礼。

而在垦利区红光新村,虾酱、咸鱼等非遗制作技艺不仅借助网络营销获得更多关注,而且帮助村庄发展起休闲垂钓等旅游新业态。村干部介绍说,以前的游客是停车、看海、买虾酱,现在是停车垂钓,晚上住进民宿,第二天再亲手体验制作虾酱。

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拉长了山东的旅游产业链,给了游客更多选择,也让自身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到一席之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山东将继续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非遗特色产业集群,优选培养一批优势传统工艺企业,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评选,评选认定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打造山东传统工艺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