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本報駐山東記者 蘇 銳

5月15日上午,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旅遊區遊人如織。下船登岸的遊客呼吸着新鮮空氣,對中午的漁家美食充滿期待。

微山島鎮居民殷佔軍幾年前從外地回到家鄉,辦起漁家樂。他說大部分遊客來漁家樂必點的一道菜叫漂湯魚丸,“必須用純正微山湖出產的鯽魚或者黑魚做,味道鮮,也是湖區漁家菜代表。”眼下,包括漂湯魚丸製作技藝在內的非遺項目,已經成爲外地遊客來微山湖旅遊的“新導遊”:湖區有哪些好喫的、好玩的,不用四處打聽,上網搜一搜微山湖有哪些非遺項目就行。

非遺是民俗文化生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個地方民衆生產生活的“活化石”。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山東近年來愈發重視挖掘非遺資源的旅遊價值,兩者“互幫互助”成效顯著。

初夏時節,位於泰安市東平縣經濟開發區的東平湖水泊食品非遺工坊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剛剛搬下流水線的鹹鴨蛋、糟魚、茶湯被打包裝箱,抬上物流卡車,連夜運往各地貨運中轉點。

“以前,東平當地的非遺特色美食都是家庭作坊生產。雖然品質不錯,但是規模跟不上。”東平縣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華表示,近些年,東平縣旅遊產業藉助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取得長足發展,遊客多了,土特產的銷量隨之增長。當地於是通過優化電商供應鏈,讓遊客能夠“放心買、安心郵”。

火起來的旅遊產業盤活了東平縣非遺資源,也爲當地今後構建立體非遺傳承體系提供了支撐。

以東平湖水泊食品非遺工坊爲例,作爲東平縣評定的首批非遺工坊,其每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8億元,解決了4000多人的就業問題。企業有了利潤,也願意投入研發和保護資金。2023年,東平湖水泊食品非遺工坊投入100萬元,用於產品所屬非遺技藝的保護,另外投入300萬元研發經費,用於傳統技藝的改良升級。

當起“新導遊”的非遺項目不僅爲山東各地招徠遊客、提振“後備箱經濟”作出貢獻,還藉助時尚創意打造出旅遊市場的新業態。

今年“五一”假期,東營市墾利區推出“漁家有喜”民俗體驗活動,將幾十年前墾利區沿海村莊舉辦喜事的非遺儀式一一恢復,融入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元素,打造出一場“時光的盛宴”。

這場現場婚俗秀在當地引發熱烈反響,不少要辦喜事的青年人給文旅部門打電話,諮詢如何辦一場“這樣有意思”的婚禮。

而在墾利區紅光新村,蝦醬、鹹魚等非遺製作技藝不僅藉助網絡營銷獲得更多關注,而且幫助村莊發展起休閒垂釣等旅遊新業態。村幹部介紹說,以前的遊客是停車、看海、買蝦醬,現在是停車垂釣,晚上住進民宿,第二天再親手體驗製作蝦醬。

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拉長了山東的旅遊產業鏈,給了遊客更多選擇,也讓自身在高質量發展中找到一席之地。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負責人表示,今年山東將繼續推進非遺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培育非遺特色產業集羣,優選培養一批優勢傳統工藝企業,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評選,評選認定第三批省級非遺工坊,打造山東傳統工藝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