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

近期,銀行資本補充節奏持續加快。僅二季度以來,18家銀行所發行的二級資本債及永續債(含擬發行)規模合計超過3147.5億元,其中單月新發行的二級資本債呈逐月增加趨勢。同時,國內首單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券日前發行落地,工商銀行拔得頭籌。

專家表示,加大資本補充力度能夠提高商業銀行風險抵禦能力,未來銀行二級債和永續債放量依然是大趨勢。同時,隨着達標進程推進和資本市場加速建設,後續TLAC非資本債券有望成爲銀行補充資本較爲主流的方式之一。

伴隨TLAC階段性達標期限臨近,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先後在本月15日、16日發行TLAC非資本債券,正式拉開了國內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衝擊2025年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和槓桿比率監管要求的序幕。這也標誌着銀行資本補充工具成功“上新”。

TLAC是指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即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可以通過減記或轉爲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損失的資本和債務工具的總和。

根據銀行公告,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TLAC非資本債券的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1500億元、500億元、600億元、500億元、1300億元的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其中,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將在境內外市場發行TLAC非資本債券,工商銀行將於境內市場發行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利率將參考市場利率確定。

市場預計,TLAC債券是彌補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TLAC缺口的重要路徑,給了銀行更多資本補充的選擇空間。

“鑑於工、農、中、建需在2025年之前滿足TLAC風險加權比率達標要求,且目前均存在一定缺口,2024年以上四大行均有較大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需求,預計發行規模會有較大幅度增長。”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分析師石月分析稱。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峯同樣認爲,我國TLAC非資本債券憑藉更低的資金成本和靈活的期限安排,將逐步對其他債券形成一定替代。

雖然沒有大行G-SIBs達標的“高壓”,但對於股份行和中小銀行而言,今年資本充足率的考驗同樣“嚴峻”。除了永續債的首度贖回及部分到期二級資本債的贖回壓力,還有今年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約束。

不少銀行的發債頻率悄然加快。例如,興業銀行剛發行300億元永續債不久,就在5月20日又發行了200億元的2024年第一期二級資本債券。寧波銀行5月13日發行2024年第一期二級資本債券,實際發行總額140億元,含基礎發行規模100億元、超發40億元,票息2.5%。

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5月20日,年內一般金融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發行規模分別是4548億元、4157.5億元、1330億元,規模均超去年同期。其中,單月新發行的二級資本債規模更是呈現逐月增加趨勢。

具體來看,國有大型銀行依然是二級資本債發行“大戶”。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與交通銀行總計發行1460億元二級資本債。與此同時,越來越多銀行在二季度增加了二級資本債發行力度。例如,中國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在4月的二級資本債淨融資額均超過100億元。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稱,資本新規之下,監管對資本管理要求總體提高,銀行加大資本補充力度能夠提高商業銀行風險抵禦能力,爲金融體系穩定提供重要支持。部分銀行在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的同時,應更好滿足相關資本監管要求,特別是中小銀行需進一步建立銀行資本補充長效機制。(下轉第二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