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帶技進山 授人以漁

井岡山裏養出致富“娃娃魚”

【鄉村行 看振興】

◎本報記者 魏依晨

立夏時節,溪水清流,鳥鳴啁啾。

5月14日,記者走進江西省井岡山市華寶珍稀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內,潺潺的水聲在耳邊響起。踏過一個個鋪滿石頭的大鯢仿生態繁殖池,撥開繁密的枝葉,只見一人蹲在池邊,端詳着池塘裏的大鯢。

他就是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簡少卿,正在查看大鯢的生長情況。

“來得正好,你看看池子裏石頭陰涼處,這幾隻很活躍。”簡少卿告訴記者,眼下正是大鯢培育的關鍵時期,需要實地勤加查看,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及時解決。

大鯢別名“娃娃魚”,作爲我國重點保護的兩棲動物,也是井岡山地區長期以來的特色保護和利用品種。

離這家公司不遠的地方,就是井岡山市茅坪鄉楊亞娃娃魚養殖專業合作社。“你控制一下這尾魚,我量完長度、重量後,開始採樣。”南昌大學“與鯢同行”團隊成員相互配合着,在測算大鯢的長勢。

在科研團隊的幫助下,該合作社工作人員對今年新投放的大鯢苗進行悉心培育。以工廠化生態養殖模式爲主,合作社實現了水產養殖的規模化、科技化、生態化。

“之前我養娃娃魚虧本,差點想要放棄,是南昌大學的科研團隊堅定了我的養殖信心。”合作社負責人楊志平說,選擇繼續養殖娃娃魚,是因爲喫下了“定心丸”。

送苗種、送技術、收產品,南昌大學團隊爲這兒的娃娃魚水產養殖兜了底。

“我們以‘政府+科研團隊+企業+農戶’模式,創新了‘兩送一回收’產業幫扶井岡山模式。這一模式堅定了農民的養殖信心,無後顧之憂。”簡少卿說,自項目開展以來,他們已成功幫扶3家企業建立了現代化、生態化的有差異養殖模式,提高了企業的養殖技術。

如今,井岡山商品大鯢的保有量從每年2萬尾增加到10萬尾以上,後備種鯢的保有量從不到200尾穩定在1000尾以上。目前,井岡山大鯢每年產值約1000萬元。

看到記者採訪,附近的養殖戶楊玉庭也湊了上來說話,“原來咱也不懂啥高科技養殖方法,就是憑着感覺養,結果老是有娃娃魚生病、死亡,產量也上不去,愁死人了!”楊玉庭說,南昌大學團隊來了之後可幫了大忙。

“專家給我們規範了養殖流程,改善了養殖環境。還定期來檢查娃娃魚的生長狀況。”楊玉庭說,現在,產量上去了,效益好了,心也踏實了。

事實上,這樣的科技服務,做到了到戶到人。該團隊在井岡山水產科技特派團的支持下,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開展了“訂單科研”“點單服務”。專家到了實地就直面問題癥結,把“養什麼、怎麼養”的問題說得清楚、講得明白。

技術有了,日子富了。在該團隊的幫助下,當地56戶農戶加入到大鯢養殖大軍中,年均純收入將近50萬元。

“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對大鯢的保種力度。”簡少卿說,下一步,團隊要將純種大鯢親本在現有500對的基礎上,增至1000對以上;力爭年均孵化大鯢苗種100萬尾以上;並將技術服務覆蓋到江西大部分地區及周邊省份,爭取帶動周邊超過250戶農民致富。

相關文章